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介紹壹下“中華龍鳥”

介紹壹下“中華龍鳥”

生存於距今年內1.4億年的早白堊世。1996年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現它的化石。開始以為是壹種原始鳥類,定名為"中華龍鳥",後經科學家證實為壹種小型食肉恐龍。它的最初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鉤銳利,後腿較長,適宜奔跑,全身還披覆著壹至原始絨毛。長期以來,對於鳥類是不是恐龍的後裔壹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中華鳥龍的發現提供了壹定的證據。

中華龍鳥化石發現於中國遼西北票上園鄉。中華龍鳥的脊柱和體表有著流蘇壹樣的纖維狀結構,這種結構有可能是羽毛的前身,它沒有飛翔功能,主要是保護皮膚和體溫。

中華龍鳥前肢粗短,爪鉤銳利,利於捕食,實際上是壹種小型肉食恐龍,其牙齒內側有明顯的鋸齒狀構造,頭部方骨還未愈合,有四個頸椎和13個脊椎,尾巴幾乎是軀幹長度的兩倍半,屬於獸足類科。中華鳥龍化石的發現是近100多年來恐龍化石研究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壹,不僅對研究鳥類起源,而且對研究恐龍的生理、生態和演化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當大批恐龍在中生代晚期相繼退出歷史舞臺時,人們相信,這種稱霸壹時的爬行動物已經徹底完結了。其實,恐龍並沒有絕滅,它們中的壹支或幾支,正試圖離開陸地向空中發展。

翼龍類最早具備飛行的“翅膀”,只不過這種翅膀上沒有真正的羽毛,翼龍的胸骨很寬,像鳥壹樣具有龍骨突,但它們不能做長距離飛行,還不是空中的征服者,在沒有成為真正的飛行家之前就從地球上消失了。誰是空中的征服者呢?鳥類出現了。

1996年8月,遼寧省的壹位農民捐獻了壹塊化石標本,它體態很小,但形似恐龍,嘴上有粗壯銳利的牙齒,尾椎特別長,***有50多節尾椎骨,後肢長而粗壯。此外,最引人之處是它從頭部到尾部都披覆著象羽毛壹樣的皮膚衍生物。這種奇特的象羽毛壹樣的物質長度約0.8厘米。科學家們經過認真地研究,確認這是最早的原始鳥類化石,由於是在中國發現的,被命名為“中華龍鳥”。

 經考證核實,“中華龍鳥”和“帶羽毛的恐龍”確實都來自遼寧北票四合屯。化石均產出於壹層2~7米厚的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沈積的頁巖中,這層頁巖在整個地層中則位於壹大套厚厚的被地質學家稱為熱河群義縣組的地層的下部。而且,“帶羽毛的恐龍”實際上是“中華龍鳥”化石標本的正模,二者是某種動物的同壹個個體。它原來是被四合屯的壹位農民挖掘出來的,從化石的中間沿著巖層的層理分成了兩塊(正模和負模)。隨後,正模被陳丕基研究員得到,負模則被季強研究員得到。

研究證明,中華龍鳥的形態特征和身體大小與產於德國的壹種小型的獸腳類恐龍——美頜龍相似,它們可以被歸為壹類。中華龍鳥是兩足行走的動物,成年個體可以長到2米長。在它的背部,有壹列類似於“毛”的表皮衍生物。壹些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是原始的“羽毛”,因此,中華龍鳥應該是壹種原始的鳥;另壹些古生物學家則認為,這種皮膚的衍生物不具備羽毛的特征,而類似於現生的某些爬行動物(例如蜥蜴)背部具有的表皮衍生物結構--角質剛毛,也可能是纖維組織。

從化石骨骼來看,中華龍鳥擁有很多典型的恐龍特征:它的頭骨又低又長,腦殼(解剖學上稱為腦顱)很小;它的眼眶後面有明顯的眶後骨,“下巴”(解剖學上稱為下頜)後部的方骨直;它的牙齒側扁,樣子像小刀,而且邊緣還有鋸齒形的構造;它的腰臀部骨骼(解剖學上稱為腰帶)中恥骨粗壯,向前伸;它的尾巴相當長,有60多個尾椎骨,尾椎骨上還有發達的神經棘和脈弧構造;它的前肢特別短,只有後肢長度的三分之壹,前肢的特征顯示它的生活時代要比德國的美頜龍晚。陳丕基等研究人員在1998年1月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研究論文,認為中華龍鳥是壹只小型的獸腳類恐龍。當然,根據生物命名法則,季強最初給它定的名字“中華龍鳥”則依然使用。

古生物學家們對中華龍鳥身上的似毛表皮衍生物的功能進行了討論,壹些人認為它可能是壹種表明性別的“裝飾”物;另壹些人則認為它是壹種保溫裝置。後壹種解釋似乎是更為合理的,因為小型的恐龍和小的始祖鳥為了高效力的活動應該需要具備高的新陳代謝率,因此也就需要保持體溫。由此推論,中華龍鳥身上的似毛表皮衍生物表明,小型的恐龍有可能是溫血動物(也就是恒溫動物)。也有壹些古生物學家推測,這種“毛”是羽毛進化過程的前驅,因此稱其為“前羽”。目前,古生物學家還在使用新的方法對它進行進壹步的研究。

有趣的是,在中華龍鳥的化石骨架中,發現它的腹腔裏有壹個小的蜥蜴化石。顯然,這只蜥蜴是中華龍鳥捕獲後吞下的獵物。

至於中華龍鳥的時代,近來根據對其產出地層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基本上把它確定為白堊紀早期,距今大約1億3千多萬年前。

據《自然》雜誌在線報道,科學家對中華龍鳥化石的最新研究表明,這種後來進化成鳥類的恐龍身上很可能並沒有羽毛,早期的羽毛進化很可能並非為了飛翔。這壹發現對羽毛進化理論提出了質疑。這壹成果發表在近期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刊》上。

此次研究的中華龍鳥化石出土於中國遼寧省熱河地區,這種“酷似鳥類”的 恐龍生活在距今1.4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對於研究羽毛的起源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

來自南非KwaZulu-Natal大學的Theagarten Lingham-Soliar和同事在研究中發現,中華龍鳥頸部、尾部等處皮膚纖維的排列方向十分雜亂,同時並不具有證明羽毛存在的鯡骨狀特征。他們認為,中華龍鳥身上的絲狀“羽毛”結構應該是機體膠原纖維等軟組織的退化殘遺。

鳥的起源是科學界懸而未決的重大難題之壹,早在100多年前,古生物學家就曾在德國發現了始祖鳥,為了進壹步揭示鳥類起源的秘密,科學家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但直到本世紀八十年代,總***才發現了7塊保存程度不等的始祖鳥化石,它們成了人類描述鳥類起源故事的全部依據。鳥類是不是從恐龍演化而來的?鳥類是怎樣進化和發展的?靠始祖鳥有限的材料很難進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中華龍鳥的發現立刻就傳遍了全世界,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從爬行動物向鳥類進化的新證據。我國的古生物學家研究後指出,中華龍鳥既保留了小型獸腳類恐龍的壹些特征,有具有鳥類的壹些基本特征,成為恐龍向鳥類演化的中間環節。中華龍鳥的“羽毛”成片狀,具有羽軸。這些羽毛與現代鳥類的羽毛結構有所不同,代表了早期鳥類演化的初始階段。從中華龍鳥顯示的特征看,它比德國的始祖鳥更加古老和原始,中華龍鳥的骨骼特征象恐龍,頭較大,有牙齒,尾椎數目多,行動敏捷,但還不具備飛翔的能力。但根據全身披有原始羽毛的這壹重要特征,或許可以把它歸入鳥類而不是恐龍類,因為爬行動物身上披有盾甲或鱗片。鳥類身披羽毛是為了保持體溫和利於飛行。

遼寧北票地區保存中華龍鳥等化石的地層,記錄了地史時期曾經發生過的珍稀事件,正因為這種地質現象的發生和發現的機率很底,因而極為罕見和珍貴,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和它的價值,自然也會愈加引起科學界的註目。隨著對中華龍鳥的深入研究,世界鳥類學家逐漸認識到,始祖鳥更加接近現代鳥類,中華龍鳥才是恐龍向鳥類演化的真正的中間環節,鳥類進化和發展的秘密正在壹步步揭開。

也有說法認為,中華龍鳥是早期虛骨龍類恐龍和鳥類沒有關系。而羽毛存在在大量恐龍中,恐龍是鳥類的祖先,但中華龍鳥不是。恐龍中是鳥類的祖先的是馳龍科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