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顏回的品質是多麽高尚啊!壹簞飯,壹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麽高尚啊!
出自《論語·雍也篇》,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孔子對顏回稱贊最多,贊其好學、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歷代帝王封贈有加。
擴展資料:
解析:
本章中,孔子又壹次稱贊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裏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裏包含了壹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壹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顏回的故事:
顏回出身於貧苦的農民家庭,身居茅屋陋巷,用竹筒子當碗盛飯,用瓢喝水,但他人窮誌不窮,安於其樂。他是孔子得意的高材弟子,少孔子三十歲。自幼勤奮好學,孔子說他能“聞壹知十”。壹次,顏回請教孔子說:“我認為壹個人雖然出身貧苦,但應安分守已,不以貧為恥。
自己雖是無職無權的卑賤者,但不要自卑,不應在貴人面前低三下四;不要依靠擺架子耍威風來樹立自己的威望;與別人交朋友要與他壹輩子***患難。把這樣幾條當做待人處世的標準妳看如何?”孔子說:“好呀!如果壹個人雖貧,不在富人面前自卑,安於貧。
這樣就沒有其他欲望;自己沒有地位也不覺得比貴人低下,這樣自然謙和;有禮貌,平等待人,不裝腔作勢,就會自然受人尊敬,不脫離群眾;交朋友,講忠義,***患難,不說過頭話,不辦過頭的事,就壹定能搞好團結。如果妳能做到這樣幾點,就是上古的聖人也不過如此。”
顏回言行壹致,孔子稱贊他的德仁,說他“不遷怒,不貳過”,“其心三月不違仁”,“善哉回也”。據傳說,當時有的同窗認為孔子對顏回的評價過高,很不服氣。有壹天,他們出了個點子,想考驗顏回壹下。見顏回走來,就派人繞道於前,在路上偷偷放下壹錠金子。
然後躲在壹邊,遠遠地看他如何處置。顏回突然發現了路上閃閃發光的金子,拾起來壹看,不禁壹楞,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壹行小字:“天賜顏回壹錠金”。他搖了搖頭,把金子翻過來,在另壹面也寫了壹行字:“外財不發命窮人”。寫完後,把金子仍放在原處,拂袖而去。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大家從心裏更加佩服顏回。孔子還說過:“我自從有了顏回,在他的影響下,弟子更加親密團結”。但由於顏回用腦過度,二十九歲時,頭發全白,不幸在四十歲病死。顏回死後,歷代統治者都為他封官晉爵,唐朝贈封他為兗公。
宋朝封他為兗國公,元朝封他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又尊為復聖顏子。
百度百科-論語·雍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