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下壹句是:是以謂之‘文’也。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子貢問日:“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白話釋義: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麽被謚為‘文’呢?”孔子回答說: “他勤奮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被溢為‘文’。”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
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壹,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壹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文章賞析:
天性聰敏的人大多不愛學習,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問為恥。因此謚法中將”勤學好問“謚為文,這大概就是人們的困難之處吧。孔圉能夠謚為文,也就是因為這樣而已。
盡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於初妻之娣,文子怒,將攻之。訪於仲尼,仲尼不對,命駕而行。
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遺室孔姞” ,但是仍然被謚為”文“(在謚法中極高的謚號),這不免讓子貢感到疑惑。而孔子對錯分明,不否定他的難能可貴的優點,告訴子貢他的謚的來由——雖然他聰敏而地位高,卻不恥於下問,這是常人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