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2章翻譯及原文如下:
道德經第十二章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翻譯: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國學五色指: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中地謂之黃,五種顏色。國學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種聲音或者五種音調音階。
國學五味指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目盲:是指眼睛耽於表面的色彩,而失去對事物內在本質本色的認知認辯能力或者說觀察清楚的視覺能力。
耳聾:充耳而不聞,聞聲而聽不清其音,是指耳朵受外界各種雜音的幹擾,無法感受到事物本身傳遞出的聲音或者音樂。口爽:口感爽快,口感好,感覺味道很好很美味。所有這些表述都是老子闡釋了人們對外界各種色彩、各種聲音、各種味道的感覺和反映。
五彩繽紛絢爛奪目的色彩,會使人眼花繚亂;各種紛亂嘈雜的聲音,會使人聽而不聞;豐盛美味的食物,會使人感覺爽口美食之甘美。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馳騁:縱橫奔走,比喻縱情放蕩。畋獵:在田野曠野打獵獲取獵物。
心發狂:人之心因外界的刺激或者美好事物的誘惑而感覺興奮激動,情緒高漲直至發狂的狀態。行妨:意思是指人不自覺的做出去占有或者去體驗的行為。
遊走奔馳於田野在野外打獵欣賞到美景以及獲得豐盛的獵物會使人心情激蕩,很珍貴稀有的財寶或者貴重的貨物財富都會使人不自覺的去感受體驗它或者去占有它。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這裏的“腹”代表自己本身或者可以說是代表自身的真實的、根本的需求;這裏的“目”代表外界的外觀的甚至說表面的虛妄的事物。去彼取此:回歸自我守住初心不為外界外物誘惑。
所以說普通的人為外界事物所誘惑,心隨境轉跟著感覺走,行為為外界所牽引。而聖人則不然,能夠回歸自我守住初心,不為外物所誘惑,壹切為自己的自我本質之所需和精神境界的提高自我內在素質的培養為基本原則。不為外界幹擾而能回歸自我的本性本真。活在當下而泰然處世,放下或者說拋棄所有的外界的虛妄的色利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