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湯圓的由來
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的明州所興起的壹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板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軟糯,回味無窮。同時,湯圓象征合家團圓美滿,吃湯圓也意味著在新的壹年裏合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備美食。
2、湯圓的傳說故事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壹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
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壹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湯圓文化
吃湯圓是漢族人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壹歲”之說。陳誌歲《湯圓》詩雲:“年年冬至家家煮,壹歲潛添曉得無”甬地俗語雲:“寧波家家搗米做湯圓,知足常樂又壹天。”
胡秉言也有詩曰:“香澤糯米做湯圓,沸水飄銀富貴鹹。入口綿甜滑潤爽,闔家歡樂醉天年。”“寧波湯圓”是必備的食品,是壹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節慶時間吃湯圓,象征家庭和諧、吉祥,故至湯圓又叫“浮元子”。
正月十五元宵節,“寧波湯圓”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湯圓”,又稱元宵;“湯圓”以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料,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