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裏士多德是古希臘大哲學家,也是柏拉圖的學生,他曾經是亞歷山大大帝少年時代的老師,曾經陪伴這個皇帝三年時間。
亞裏士多德可以說是大器晚成,49歲時才開始建立自己的學院,但是他並非壹路順利,後來受到控告,逃離雅典不久後去世。
由於他喜歡壹邊散步,壹邊教學,這種逍遙的日子被大家稱為逍遙學派。
亞裏士多德的哲學有三個特點:
壹是涉及哲學的面廣。 幾乎之前古希臘所有的哲學領域他都有涉獵。
二是他是最早敢於批判自己老師的學生。 他的哲學思想裏邊有對老師柏拉圖思想的批判,這在當時是非常有進步意義的。
三是他把哲學當成了壹門學科。 自己像壹名真正的學者。他對哲學進行了分門別類,形成了最早的哲學科學體系。
亞裏斯多德是第壹次比較系統的探討幸福和德性問題的哲學家,這兩個主題幾乎是他所有語錄主要圍繞的題目。以這兩個主題為切入點,他基本上對人生的各種問題都進行了思考,有健全的和通情達理的思考和態度。
在亞裏士多德看來,
做事情,我們選擇的是手段。通過壹定的手段達到做事的目的。
比如,為了健康,我們選擇晨跑。為了積累財富,我們選擇工作。為了愛情,我們選擇配偶。
為了幸福,我們在自己的認知、價值體系內做出各種選擇。
壹種選擇,壹種結果。
選擇的手段是如此重要,所以,首先要知道幸福是什麽,然後才能真正做出正確的選擇。
幸福是由什麽構成的呢?
饑餓時,能飽餐壹頓,就是幸福。
生病時,身體健康就是幸福,那些身上插滿管子的患者,能正常的吃喝拉撒就是幸福。
貧窮時,擁有財富就是幸福。
在亞裏士多德看來,
但是現實生活中,只可惜大多數情況下,忙得沒了自我,壹直在忙,卻很少有閑暇,如果那麽努力卻沒有時間享受努力帶來的成果,那為什麽要去忙碌呢。
那些因繁忙患上各種疾病,甚至失去性命的人更是不劃算。
所幸的是,早在古希臘時期,亞裏士多德就看明白了中等水平的財富才是幸福。這個水平如何衡量呢?
我們可以理解為剛剛好的財富,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還有盈余,這樣的狀態最好。
大公司、大老板精力承受的力度是不同的。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看到的只是別人表面的光鮮,無法觸及他們靈魂深處的艱辛。
每壹個人來到世上,都有充分選擇生活的權利,只要有足夠的毅力和執著,就能實現心中的夢想。
每個人應該根據自身情況來決定過什麽樣的生活。
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不正是每個人的最終目的嗎?
在看到亞裏士多德對德性這個詞探討之前,自己確實沒有對此想太多。在大家印象中,這個詞好像並不登大雅之堂,甚至有點貶義色彩。
在對壹個行為感到不可思議時,大家會批評他壹幅令人不悅的德行,其實,亞裏士多德壹生主要研究幸福與德性兩大主題,那麽,
亞裏士多德說的德性到底是什麽呢?他又會給我們什麽樣的啟發呢?
按照柏拉圖的觀點,我們可以把靈魂分為理性、激情與欲望三個部分。
明智是理性部分的德性,溫和與勇敢是激情部分的德行,節制與自制是欲望部分的德行,而公正慷慨和大方,這是作為整體的靈魂的德行。
不難看出,德性是積極的壹面,是向好的壹面,柏拉圖沿著這個思路又對惡進行了定義。
惡本是理性部分的惡,暴躁和怯懦是激情部分的惡,無節制和不自制是欲望部分的惡,不公正吝嗇和小氣,則是作為整體的靈魂的惡。
我們之所以認為哲學艱深,是因為我們很少有耐心去思考,但是細品這些思想,確實是哲學家們認真思索的結晶。
亞裏士多德對德性的闡述近乎壹種中庸的思想,而中庸思想,可是我們孔子思想的壹個重要構成。
從這個角度來說,哲學也都是相通的,哲學家的思辨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空間發生碰撞,這也更加證明了哲學思想的正確性。
亞裏士多德認為過度和不及都屬於極端,中庸才是德行,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節制是對快樂的放縱和冷漠之間的中庸。
慷慨是揮霍與吝嗇之間的中庸。
莊重是自傲與順從之間的中庸。
謙虛謹慎是無恥與羞恥之間的中庸。
文雅是滑稽與呆板之間的中庸。
讀完這些,我們心中如同有壹桿秤,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平衡這桿秤。
中庸也是生存智慧,凡事都應該把握好度,壹切都掌控得剛剛好,方能花開花懈,從容淡定。
亞裏士多德的這種愛情觀簡直就是顏值控,說的很實在,在這個看臉的時代,很多人都被美顏相機拯救,拿著手機壹頓自我欺騙,還好,在快節奏的生活裏,大家都沒有太多耐心去了解壹個人。
除非很少的機會因環境、事情讓兩個人了解,否則更多的人首先是被對方的顏值吸引,外貌的吸引後,才有可能有進壹步的了解。
但凡事沒有絕對的,亞裏士多德也發現:
這是亞裏士多德對戀愛的定義,也是非常形象的。雖然說距離產生美,但是很多愛情、婚姻最終也沒有扛得過距離。這方面,網絡的明星、八卦新聞也很多就不壹壹舉例了。
孤獨、獨處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的,但是如何獨處時讓自己過得幸福快樂?對此,亞裏斯多德,他有的獨特的見解。
亞裏士多德認為,
做好人,心中才會和諧,才能與天地正氣相融合,讓自身始終充盈著壹股正向能量。
談到愛,沒有比血親之間的愛更深刻的了。夫妻之間的愛,壹方面是自然的,因為人自然的需要配偶延續後代。
而愛作為壹種活動,本身沒有別的目的,它本身就是目的。
父親總是主動的愛兒子。因為兒子就是自己的創造物,有著壹種天然的親緣感。父親愛兒子勝於兒子愛父親,然而,孩子對雙親的愛是因為他們把父母當作自身的來源,而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把孩子當成出於自身,是與自身相分離的自身。
正因為血濃於水的感情,才是天然不可分割的情感。
愛往往是主動的,主動的愛才得到更多的快樂,而被愛就沒有如此愉悅。
當然被愛也是幸福的,但是比起主動愛別人,還是欠缺了點什麽。主動施愛,也是壹個人愛的能力體現。
把控主動,就是掌控命運。
好了,亞裏士多德的哲學思想,我們就聊到這裏,學習前人的哲學思想,更多的是指導我們的社會實踐。讓我們的生活更精彩,順暢與美好。
學、思與踐行,壹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