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蛾撲火:飛蛾撲到火上,比喻自取滅亡。出自 《梁書·到溉傳》。
贊揚,贊揚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付出時的義無反顧,不畏犧牲的精神. 在現在愛情風盛行的文學學壇裏,飛蛾更多地用來表現出對戀人苦苦追尋,吃到苦果仍不言放棄的情愫,是壹曲悲壯的贊歌。
出處:唐·姚思廉《梁書·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註音:fēi é pū huǒ
近義詞:自取滅亡 自不量力 以卵擊石 螳臂當車
反義詞:明哲保身 量力而行 無堅不摧
用法:作謂語、狀語、定語;指自取滅亡
擴展資料
科學家經過長期觀察和實驗,終於揭開了“撲火”之謎。他們發現飛蛾等昆蟲在夜間飛行活動時,是依靠月光來判定方向的。飛蛾總是使月光從壹個方向反射到它的眼裏。飛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繞過障礙物轉彎以後。它只要再轉壹個彎,月光仍將從原先的方向射來,它也就找到了方向。這是壹種“天文導航”。
飛蛾看到燈光,錯誤地認為是“月光”。因此,它也用這個假“月光”來辨別方向。月亮距離地球遙遠得很,飛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壹定的方向飛行。可是,燈光距離飛蛾很近,飛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著固定的角度,於是只能繞著燈光打轉轉,直到最後精疲力盡而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