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712年—756年在位)。
李隆基即位後,先起用姚崇、宋_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_、杜邏、韓休、張九齡為相。他們各有所長,並且盡忠職守,使得朝政充滿朝氣。而且李隆基在此時亦能虛懷納諫,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李隆基采納張九齡的建議,制定官吏的遷調制度。選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將其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他們的處事才能及培養行政經驗。同時間,又選取都督刺史中有作為者,將其升為京官。這樣內外互調,增進了中央與地方的溝通、了解和信任。而在選拔人材方面,李隆基亦對科舉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進士科及第的人數,以減少冗官的出現,提高官吏整體的素質。
713年,李隆基登基不到壹年,就賜死太平公主,並斬殺盡其黨羽(包括宰相岑羲、蕭至忠),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在位前期,李隆基可以說是壹代明君,他註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_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並且他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通過壹些封賞,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壹。
李隆基工書,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帝王書家之壹。《舊唐書·本紀》稱李隆基“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書法工整、字跡清晰、秀美多姿。在唐朝書法中占有壹定的地位。唐竇_《述書賦》雲:“開元應乾,神武聰明,風骨巨麗,碑版崢嶸,思如泉而吐風,筆為海而吞鯨。”《古今法書苑》雲:“唐明皇工八分章草,豐茂英特。”傳世書跡很多,以《__頌》《紀泰山銘》《石臺孝經》等最為有名。
縱觀中國歷史,皇帝時間做長了,到了晚年都會很昏庸,漢高祖劉邦都是如此,作為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李隆基也不例外,他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並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由盛轉衰埋下伏筆。
寶應元年四月甲寅日,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