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清明節的故事來歷

清明節的故事來歷

壹、清明節的來源:

在中國的典故中,清明節來歷眾多。 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是介子推的傳說。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壹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

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死在壹棵枯柳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以寒食後壹天為清明。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節氣的意義,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掃墓源自商朝,但不壹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從唐朝開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壹節日祭拜先人亡魂。掃墓時首先要整修墳墓,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 這種儀式,壹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壹方面,古人認為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禍福有著密切聯系,所以培墓是極為重要的祭奠儀式.

二、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上墳祭祀的方式有兩部分內容組成:壹是整修墳墓,二是燒冥紙錢、供奉祭品。現在為防止火災和環境汙染,壹般都將燒冥錢改為用鮮花代替,掃墓用什麽花最合適呢? 鮮花可根據逝者的年齡和生前喜好,如菊花、勿忘我、馬蹄蓮、康乃馨等花都可以。

擴展資料

古代清明節日活動介紹:

1、蕩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樹椏枝為架,拴上彩帶,後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

《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裏也安設秋千供皇後、嬪妃、宮女們玩耍。如今的公園和遊樂場仍然有秋千,供兒童玩耍。

2、射柳

射柳是壹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3、蹴鞠

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戶外活動,像踏青、郊遊、蕩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傷之余,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在這些活動中,“蹴鞠”就是壹項十分有趣的活動。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裏秋千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4、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帝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雲:“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禦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皇宮裏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註,可見玩興極濃。

5、蠶花會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壹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

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項目,大有潛力可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