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預防齲齒、牙周病 齲齒俗稱蛀牙,它至病因素包括微生物(細菌和菌斑)、飲食、宿主牙齒(牙齒、唾液)
健康三大因素,預防方法︰
1. 真正確地刷牙,預防細菌和牙菌斑的產生。
2. 註意飲食,應多吃纖維食物少吃糖。食物中的糖類,尤以蔗糖的至齲作用最明顯。如糕點、餅幹、奶酪等,便易於粘著滯留於牙面上,發酵產酸,促進齲齒的發生。而纖維性食物如蔬菜、粗糧等,對牙面有機械摩擦作用,可清潔牙面,能在壹定程度上預防齲齒。蛋白和脂肪類食物可增強牙釉質的形成,降低抗齲能力。另外食物中的氟、鈣、磷酸鹽是牙再礦化的原料,定量的氟可以促進再礦化,增強抗酸力及抗菌力。鎂可促使釉質發育完善,鋅可以阻止致齲附著。
3. 牙齒的形態、位置和結構對齲齒的發生有很大的關系。齲齒好發生於牙齒易滯留食物碎屑的區域,如牙面窩溝、牙頸部和領接面。此外,擁擠錯位的的牙齒、與假牙卡環接觸的牙面、不密合的牙冠邊緣都較易產生齲齒。所以及時糾正不良牙齒和徹底清潔牙齒是至關重要的。唾液對口腔有自潔作用,能對口腔中的酸性產物進行中和,唾液分泌量越大,齲齒越不易產生。
二. 正確刷牙方式
正確的刷牙口腔清潔的最有效方法, 如下︰
1. 水平顫動法︰刷毛與牙面呈 45 °角,刷毛頭指向牙齦方向,且進入牙齦溝和鄰接口區,部分刷毛壓在牙齦邊緣上下,作前、後方向的短距離來回顫動。刷前牙舌、腭側面時,需將牙刷豎起,以45 ° 叫壓刷端進入牙齦溝及鄰面間隙,作上、下方向的原地顫動。刷洗咬合面時,將刷毛頭深入窩溝內,作短距離的前、後方向顫動。此方法對清除牙頸部及鄰面間隙內的菌斑效果更好。
2. 豎刷法︰刷毛置於牙齦黏膜上,呈 45 °角,然後用牙刷沿牙齦方向牙冠方向轉動。各部位重復 8~10 次,刷到咬合面時,將牙刷放在牙面上,以水平方向前後移動。
3. 生理刷牙法:刷毛與牙面接觸,刷毛指向牙冠方,然後沿牙面向牙齦方向輕輕拂刷,類似咀嚼纖維性食物對牙面的摩擦作用。適用於牙周組織健康者。
註:在刷牙次數和時間上,主張 “ 三、三、三 ” 刷牙法,即每日 3 次,每次 3 分鐘,刷洗三面。
三.齒間清潔
只做壹般的刷牙有時不能達到徹底清潔口腔菌斑的應配合牙線棒或其他口腔衛生輔助用品,如齒間刷、牙簽、舌苔刷等。
1. 牙線棒:壹般有不含蠟牙線和含氟牙線,可清除牙間隙的食物殘渣和軟垢、牙菌斑。
2. 齒間刷:齒間刷適用於齦 *** 喪失的鄰間區,以及暴露的根分叉區和排列不整齊的牙鄰面。特別是去除頸部和根面上附著的菌斑比牙線和牙簽更有效。
3. 苔刷:舌苔刷刷面是用特殊軟膠制成,可刷除齒間碎屑,特別可清潔舌面累積的細菌,保持口氣清新口腔健康。
註:在刷牙次數和時間上,主張 “ 三、三、三 ” 刷牙法,即每日 3 次,每次 3 分鐘,刷洗三面。
四.牙刷的選擇
牙刷是人們生活的畢備品,每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年齡、口腔狀況選擇合適的保健牙刷。
刷頭:為了適應口腔的情況,牙刷頭應小,便於在口腔中周轉,易達到牙列最後部位清潔。
刷毛:牙刷毛面要平整,牙刷所到之處受力壹致。刷毛硬度應適中,且有彈性,這樣的刷毛柔韌易彎曲,便於進入齦緣下部和牙縫,除去牙鄰面的部分菌斑,並剔去軟垢、食物殘渣。毛束之間要有適當的距離,容易清洗,並保持牙刷的幹燥。
刷柄:牙刷柄通常與牙刷頭呈直線型,牙齒受力既均勻又便於豎刷,但有些特殊異型的刷柄設計有壹定的曲度。
註意:兒童使用的牙刷,刷頭應更小些,適合在口腔內轉動和分區刷洗的要求。刷毛應以細軟、毛束高度低、富於彈性的極細尖毛較好,可保護兒童柔嫩牙齦。刷柄和刷頭呈直線,握柄造型可愛偏大,以利於兒童用顫動法刷洗和描圓法進行刷牙。
參考文獻:1。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2。 林顯書 2005 老年人牙齒第二春 人工植牙的應用3。 林俐妏 人工植牙的牙周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