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宋城趙家堡,俗稱趙家城,位於縣城東南35公裏處的湖西鄉碩高山北。是南宋末,壹支流落漳浦的皇族後裔的隱居處。
漳浦縣依山傍海,古時為防海盜山賊,鄉間多倚險築城,同族聚居城內,壹旦有急,憑城***同抵禦外侮。據統計,全縣二百多公裏海岸線上,就有52座古城堡寨。其中,最負盛名的首推初建於宋祥興二年(1279年),擴建於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素有“五裏三城”之稱的趙家堡。 趙家堡分內外城,內城巍然矗立著壹幢叫“完璧樓”的三層生土方樓,為趙家堡的主體建築。樓用花崗巖條石砌成臺基,以三合土為墻,周長88米,高13.6米,占地400多平方米。第壹層分10間,第二層分9間,第三層不分間,為四合大通廊。樓下有 1米多深的天井,右角邊有地道可通城外。整幢樓雄奇、堅固,給人壹種莊嚴、凝重並富有神秘色彩的感覺。是我國南方保存完好、歷史悠久的壹幢紀年土樓。
樓門額青石匾鐫刻著清麗雋秀的“完璧樓”三字。緣何會管它叫“完璧樓”呢?原來它還有壹則蒼涼曲折的歷史故事呢。
德祐二年,南宋亡。在福建宋之遺臣遂擁立益王趙昰,年號景炎。景炎三年四月,趙昰卒,衛王昺繼位,改元祥興。祥興二年(1279年),元將張弘範攻陷廣東崖山,丞相陸秀夫負年僅9歲的帝昺投海殉國。當時伴駕至崖山的趙宋王族“閩沖郡王”趙若和(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的第十世孫),在侍臣黃材、許達甫等人的護衛下,以16艘戰船奪港而出,謀往福州,再舉圖復,不料到浯嶼遇颶風,船沈12艘,不得已折回漳浦浦西登陸。因元軍搜查甚緊,遂隱趙姓改姓黃,先後匿居銀坑、積美等地。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禦史朱鑒在審理壹起漳浦黃氏“同姓結婚”案中,查閱族譜玉牒,確知被告黃惠官乃趙若和的後裔,立即奏請朝廷給以復姓。 並贈詩壹首雲:
...
宋去春秋二百過,許多怨恨幾時磨。
胤因國亂披金甲,?為身亡丟戰刀。
元帝勢強圖社稷,趙人歷盡去山河。
兒孫能效胡公滿,管取當朝賜紫袍。
...
明隆慶五年(1571年),趙若和的第九世孫趙範考中進士,歷任磁州知府、戶部郎中等職,萬歷二十八年致仕後,因“遭劇寇淩侮,決意蔔廬入山”,便在今湖西鄉碩高山下建樓築堡,聚族而居。
考之歷史,歷代王朝覆滅後,改朝換代,尚未聞有所謂滅國王族能聚族而居,傳之數百載,且建樓築堡如此恢宏壯美者,趙家堡實為罕見。
由上可知,趙氏家族之所以為此壹天下民居瑰寶題名“完璧樓”,乃隱寓“完璧歸趙”之意,聊表“慎終追遠”之思。 趙家堡另有外城,主要建築有仿南宋臨安皇宮修建的“官廳”,府第五座,五進並列,***有150間房。府內連環20個天井,前面是石砌廣場,廣場前高豎石旗桿的進士坊。園林中有荷池亭榭,橫跨池中的精致石拱橋上,建有六角涼亭。園中還有壹座高6米的實心石砌七級聚佛寶塔。塔壁上刻有20尊浮雕佛像。
在趙家府第花園中還保存著“悟石”、“墨池”、“巢雲”、“禹碑”、“峋嶙碑”、“建城碑記”等勒石題刻。其中有明代大學士、禮部尚書、著名書法家張瑞圖所書的“松竹村” 。“墨池”石碑高 1.56米,寬 0.68米,字高 0.5米,寬0.45米,乃宋代四大書法家之壹米芾的手跡。
趙家堡古建築群至今猶存,居住城內的壹百戶、六百多名趙氏後裔,仍沿襲趙氏祖先習俗,洋溢著壹派宋代汴京市井生活氣息。因此是壹座具有研究宋代歷史、建築、民風極有價值的古城堡,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完璧樓”也被辟為宋史陳列館,陳列著趙氏宗族代代相傳保存至今的宋代十八位皇帝的肖像及有關宋史、文物資料和古今名人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