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解釋: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壹個人的穿戴;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

出處:出自唐代劉昫的《舊唐書·魏徵傳》。

原文: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壹鏡矣。

白話譯文: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旺的道理;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魏征壹死,我就少了壹面好鏡子啊。

擴展資料:

典故: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並為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謚“文貞”。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簡樸樸素,豪華的葬禮不是亡者之誌為由拒絕。裴氏只有小車裝載魏徵靈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親自刻書碑文。?

魏徵死後,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但現在魏徵去世,我少了壹面鏡子。

魏徵去世後朕派人到他家裏,得到他的壹頁遺表,才剛起草,字都難以辨識,只有前面幾行,稍微可以辨認,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安定,任用惡人國家就衰敗,公卿大臣中,感情有愛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見他的惡,自己愛的就只看見他的善。

愛憎之間,應當審慎,如果愛而知道他的惡,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惡不猶豫,任用賢人不猜忌,國家就可以興盛了。’遺表的大意就是這樣,然而朕思考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說的這些過錯。

公卿侍臣,可以把這些話寫在手板上,知道朕有過錯壹定要進諫。”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淩煙閣,魏徵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