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文言文簡介在線翻譯

文言文簡介在線翻譯

1. 文言文在線翻譯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 註釋 鄭——春秋時代壹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裏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裏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裏指椅子、凳子壹類的家具。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裏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裏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 譯文 鄭國有壹個人,眼看著自己腳上的鞋子從鞋幫到鞋底都已破舊,於是準備到集市上去買壹雙新的。 這個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壹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隨手將小繩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門了。 壹路上,他緊走慢走,走了壹二十裏地才來到集市。集市上熱鬧極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各樣的小商品擺滿了櫃臺。這個鄭國人徑直走到鞋鋪前,裏面有各式各樣的鞋子。鄭國人讓掌櫃的拿了幾雙鞋,他左挑右選,最後選中了壹雙自己覺得滿意的鞋子。他正準備掏出小繩,用事先量好的尺碼來比壹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繩被擱在家裏忘記帶來。於是他放下鞋子趕緊回家去。他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繩又忙忙趕往集市。盡管他快跑慢跑,還是花了差不多兩個時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陽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販都收了攤,大多數店鋪已經關門。他來到鞋鋪,鞋鋪也打烊了。他鞋沒買成,低頭瞧瞧自己腳上,原先那個鞋窟窿現在更大了。他十分沮喪。 有幾個人圍過來,知道情況後問他:“買鞋時為什麽不用妳的腳去穿壹下,試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說:“那可不成,量的尺碼才可靠,我的腳是不可靠的。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大概就是這樣. 687

2. 文言文在線翻譯

原文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1),若蠅翼,使匠石斲之(2)。匠石運斤成風(3),聽而斲之(4),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5)。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6)。'自夫子之死也(7),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譯文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墓地,回過頭來對跟隨的人說:“郢地有個人讓白堊泥塗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蠅的翅膀那樣大小,讓匠石用斧子砍削掉這壹小白點。匠石揮動斧子呼呼作響,漫不經心地砍削白點,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卻壹點也沒有受傷,郢地的人站在那裏也若無其事不失常態。宋元君知道了這件事,召見匠石說:‘妳為我也這麽試試’。匠石說:“我確實曾經能夠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點。雖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夥伴已經死去很久了。”自從惠子離開了人世,我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了!我沒有可以與之論辯的人了!”

3. 文言文在線翻譯

1於是穆公壹壹賜酒給他們喝,然後離去

2統治君子就要公正無私,以使他們施行仁德;統治平民,就要寬容仁厚以使他們為軍效力。

3活著和死去,就是這樣決定的

4,衣服,人用它來禦寒;食物,人可以用它來充饑。

全文

昔者秦繆公乘馬而車為敗,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繆公自往求之,見野人方將食之於岐山之陽。繆公嘆曰:“食駿馬之肉而不還飲酒,余恐其傷女也!”於是遍飲而去。處壹年,為韓原之戰,晉人已環繆公之車矣,晉梁由靡已扣繆公之左驂矣,晉惠公之右路石奮投而擊繆公之甲,中之者已六劄矣。野人之嘗食馬肉於岐山之陽者三百有餘人,畢力為繆公疾鬥於車下,遂大克晉,反獲惠公以歸。此《詩》之所謂曰“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無務行德愛人乎?行德愛人則民親其上,民親其上則皆樂為其君死矣。

——摘自《呂氏春秋》卷八《仲秋紀第八·愛士》

譯文

從前,秦穆公乘車出遊,車子壞了,右邊車轅的馬脫韁跑掉了,被壹群農夫捉住。秦穆公親自去尋找跑掉的馬,在岐山的南面看到農夫們正準備分吃馬肉。穆公嘆息道:“吃了駿馬的肉而不立刻喝酒,我擔心馬肉會傷害妳們的身體啊!”於是穆公壹壹賜酒給他們喝,然後離去。過了壹年,秦、晉兩國發生了韓原之戰。晉兵已包圍了穆公乘坐的戰車,晉國大夫梁由靡已經抓住了穆公戰車左邊的驂車,晉惠公車右的衛士路石舉起長槍擊中了穆公的鎧甲,七層的鎧甲已被擊穿了六層。就在這時,曾在岐山分食馬肉的三百多農夫,竭盡全力在車下為保護穆公而拼死戰鬥。於是秦軍大勝晉軍,並且俘獲了晉惠公。這就是《詩經》中所說的“統治君子就要公正無私,以使他們施行仁德;統治平民,就要寬容仁厚以使他們為軍效力。”君主怎麽能不努力施行仁德,愛撫人民呢?施行仁德,愛撫人民,人民就親近他們,如果人民親近愛戴他們的國君,就會甘心情願為之付出生命。

4. 文言文翻譯在線

漂母:漂洗著東西的老婦。

韓信貧賤時曾有漂母憐憫他饑餓而給他飯吃。後來韓信為楚王,重報漂母。

韓才:像韓信那樣的才能。

以上二句言主人的恩惠同漂母而自己的才能非韓信之比。

銜戢:藏在心裏。冥報:死後報答。結尾二句言此惠終身不忘,到死還要圖答謝。

資料更加詳細

參考資料:

此詩當是詩人晚年所作。詩中記敘了壹次由於饑餓而出門借貸,並得人遺贈、留飲的活動。前四句通過具體的動作和內心狀態,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復雜的心情;中間六旬寫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談諧”而“情欣”,由酣飲而賦詩的情景;末四句對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寫得悲憤而寄慨遙深。這首詩不僅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陶淵明晚年貧困生活的壹個側面,而且也真實地反映出陶淵明樸拙真率的個性。

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1)。

行行至斯裏,叩門拙言辭(2)。

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3)?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4)。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5)。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6)。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7)。

[註釋]

(1)驅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門。竟:究竟。何之:往何處去。之:往。

(2)斯:這。裏: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裏。拙言辭:拙於言辭,不知該怎麽說才好。這裏表現壹種羞於啟齒、欲言又止的復雜心理活動。

(3)解余意:理解我的來意。遺(wèi位):贈送。豈虛來:哪能讓妳(指詩人)白跑壹趟。

(4)談諧:彼此談話投機。觴至輒傾杯:每次進酒總是壹飲而盡。輒:就,總是。

(5)新知:新交的朋友。言詠:吟詠。

(6)感:感激。子:對人的尊稱。漂母惠:像漂母那樣的恩惠。漂母,在水邊洗衣服的婦女。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當年韓信在城下釣魚,有位漂母憐他饑餓,給他飯吃,韓信發誓日後報答此恩。後來韓信幫助劉邦滅了項羽,被封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贈以千金。非韓才:沒有韓信的才能。

(7)銜戢(jí集):謂斂藏於心,表示衷心感激。戢:藏。冥報:謂死後在幽冥中報答。貽:贈送。

[譯文]

饑餓驅我出門去,不知究竟去哪裏。

前行來到此村落,敲門卻難致詞語。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贈來不虛。

暢談終日話投機,斟酒即飲不客氣。

新交好友心歡暢,即席賦詩表情意。

感妳恩深似漂母,無韓信才我心愧。

5. 文言文在線翻譯

1、急不相棄華歆和王朗壹起乘船避難,有壹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很為難。

王朗卻說:“幸好船還寬敞,有什麽可為難的?”眼看後面的賊寇要追上來了,王朗想丟下剛才搭船的人。華歆說:“ 剛才我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

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安身,哪裏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於是就繼續帶著他趕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

2、負荊請罪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

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壹次,趙王派壹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

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

趙王看藺相如這麽能幹。就封他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麽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拼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壹張嘴,有什麽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麽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

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裏,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麽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裏啦!這麽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壹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壹條心。

我們兩人好比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壹只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妳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壹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慚愧極了。

他脫掉壹只袖子,露著肩膀,背了壹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

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壹文壹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

“負荊請罪”也就成了壹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3、患難見知交趙洞門出任禦史大夫時,門前車馬來往不絕,來拜訪他的人幾乎在路上排起隊來。

等到他被免職,出城門(離開京城),來送的只有三五個人。不久,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離開的那批人又像當初那樣來拜訪了。

當時獨有吳菌次落落不凡,不因富貴失勢改變對趙洞門的態度。趙洞門常常目送他出門,回頭跟兒子友沂說:“將來我去世後,最終要依賴這個人來辦事。”

沒多久,友沂過早去世,趙洞門也因悲痛失去兒子,死於外地客寓。他的兩個孫子無依無靠,吳菌次壹邊哀悼,幫助辦理後事;壹邊扶助他們,把小的那個當兒子看待,又把自己的愛女嫁給他。

這壹時間,人們都感嘆趙洞門善於識別他人。4、周鄭交質鄭武公、鄭莊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

(周平王)分權給虢公,鄭莊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說:“沒有的事(偏心於虢公)。”

於是周王、鄭國交換人質(證明互信):(周平王)的兒子狐在鄭國做人質,鄭莊公的兒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質。周平王死(後),周王室準備讓虢公掌政。

四月,鄭國的祭足帥軍隊收割了溫邑的麥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

周和鄭互相仇恨。君子說:“信用不發自心中,盟約抵押也沒用。

開誠布公互相諒解地行事,用禮教約束,雖然沒有抵押,誰能離間他們呢?假如有真誠的信用,山澗溪流中的草,蕨類水草這樣的菜,竹筐鐵鍋這樣的器物,低窪處溝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獻給王公為食,何況君子締結兩國的盟約,按禮去做,又哪裏用得著人質啊?《國風》中有《采蘩》、《采蘋》,《大雅》中有《行葦》、《泂酌》詩,都是昭示忠信的。”5、三人成虎龐蔥要陪太子到趙國去做人質,龐蔥對魏王說:“現在,如果有壹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是兩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那我就要疑惑了。”龐蔥又說:“如果三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相信了。”

龐蔥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趙國離大梁,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而議論我的人超過了三個。

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說:“我知道該怎麽辦。”

於是龐蔥告辭而去,魏王當時說自己會辨別是非,但後來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讒。

6. 文言文在線翻譯

原文: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譯文:

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壹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裏說:“我並不是聖賢,只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麽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後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於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