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重陽節的來歷及詩歌

重陽節的來歷及詩歌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所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重陽節有著歷史悠久的文化印記,世人卻鮮為人知,今天就讓我來說壹說吧!

?重陽節的來歷

易經說

《易經》中九之陽數相重,是重陽節的由來之壹。“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日“重陽”;因日與月皆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壹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壹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神話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壹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壹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

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恒景,有壹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恒景病愈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恒景歷經艱險,終於在壹座古山裏找到了壹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壹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恒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壹身非凡的武藝。

有壹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妳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恒景壹包茱萸葉,壹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恒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壹座山上,發給每人壹片茱萸葉,壹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淒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恒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恒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壹年地流傳下來。

?重陽節的詩詞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朝·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2.《采桑子·重陽》近現代·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壹年壹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

3.《九日齊山登高》唐朝·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4.《蜀中九日》唐朝·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5.《小梁州·九日渡江》元朝·湯式

秋風江上棹孤舟,煙水悠悠,傷心無句賦登樓。山容瘦,老樹替人愁。樽前醉把茱萸嗅,問相知幾個白頭。樂可酬,人非舊。黃花時候,難比舊風流。

6.《九日》唐朝·王勃

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

7.《折桂令·九日》元朝·張可久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壹抹斜陽,數點寒鴉。

8.《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宋朝·晏幾道

天邊金掌露成霜,雲隨雁字長。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沈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9.《九日送別》唐朝·王之渙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10.《九日藍田崔氏莊》唐朝·杜甫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重陽節風俗

1、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考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它像壹座寶塔,上面還要做兩只小羊,來符合重陽(羊)的含義。

2、賞菊並飲菊花酒

在古代,重陽節大家都會出門賞菊以及飲菊花酒。人們還將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壹項重要內容。

3、插茱萸和簪菊花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壹天插榮萸可以避難消災,就會把茱萸放在香袋裏面佩帶或插在頭上。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會頭戴菊花。

4、登高

在古代,民間有重陽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地點,並沒有劃壹的規定,壹般是登高山、登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