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鎮遠古城第壹眼我驚艷了 知道貴州人都來自哪裏嗎
當抵達貴州省鎮遠古城的時候,已經是傍晚時分了。放下行囊,走出酒店,來到旁邊壹家當地的小餐館兒就餐。品嘗完鎮遠的 美食 ,開始徜徉於古城街頭,瀏覽這座城鎮古色古香的原始味道。
此時,已經是夜幕降臨。整座古城,彰顯出壹片燈火。迷離與闌珊的燈光,輝映在舞陽河兩岸,無處不顯示出誘人眼球的流光溢彩。令人的眼前壹亮,還真有些撩人的心動與心悸。
走過了壹些地方,包括國內的古鎮古城;也有國外的 歷史 文化名城,還極少有哪個地方令我壹時沖動。
法國巴黎的夜色很美,壹幅歐洲古典韻味的美麗畫卷,特別是經歷百年 歷史 的埃菲爾鐵塔和香榭麗舍大街。埃菲爾鐵塔,白天看,就是壹個黢黑高大的鐵架子,曾經是巴黎最醜的地標物,儼然像現在的高架線桿子壹般。可壹到了夜晚,經過鐳射燈光的照射,那氣氛就與眾不同了;但鎮遠古城絕不亞於世界上的 時尚 之都,那種美輪美奐的地域感覺,浸透了不同遊客的心脾。
鎮遠古城,具有自己的風格與特點。壹條穿城而流經的舞陽河,將這座自明代以來開始著名的小城分為兩廂。壹側是古城的南端,古時被稱為“衛城”。是古代駐兵的地方,曾經有重兵把守。目前改叫“順城街”,是古城的商業街區和鎮遠縣委、縣政府等官方的辦公之地。
“衛城”雖有壹些新建築,但依然保持著古城原有的古街與古巷。小巷深深,像壹條條狹窄並色古色香的小胡同,古貌依舊。
在“衛城”區,有壹座自明代以來的《天後宮》,原名是天妃廟。始建於明弘治年間,是由鎮遠知府林表,由中河山意的玄妙觀內舉遷而來。曾作為會館,是福建商人作為聚祭海神媽祖的專用場所。清康熙年間,升格為天後,因此而得名《天後宮》。看起來,“衛城”好像是鎮遠古城的主城區?
其實不然,位於舞陽河北岸的城區,古時稱為“府城”。府城沿河道水域,小碼頭頗多,臨街商家主要經營著當地的特色 美食 ,像酸魚湯、烤魚、貴州米粉等。
據說,“府城”早年是江西人比較集中的居住地,他們大部分為外來商戶。由於“府城”的河道和街道不甚直流,街道橫七八豎,店鋪五花八門,人們習慣稱這裏為“邪門歪道”。
說起邪門歪道?“府城”這邊還真有點名符其實。這裏有壹座順山勢起伏而修建的《青龍洞》。《青龍洞》氣勢宏偉,獨領風騷,是壹座全國各地都少有的“三教合壹”的建築群落。典型的徽派建築,粉墻灰瓦,飛檐鬥拱,馬頭墻,在磚瓦石頭上雕刻著古代騰圖與石刻藝術。
青龍洞始建於明洪武21年(1388年),後來,江西人在此擴建了萬壽宮。內有相傳明初道人張三豐修煉的中元洞;傳承儒家思想的紫陽書院(1530年建),這也是貴州較早的書院之壹;還有佛教殿堂《中元禪院》。《青龍洞》的門臉大致為正方形狀,整座墻面酷似壹個人的方闊臉型。闊面,墻的上面,似有兩只圓形的“眼睛”;墻面的中央壹幅門匾,上面寫著“襟山帶水”,而這幅門匾則像人面的鼻子;下面是大門,則更像人的壹張嘴。整個造型惟妙惟肖,細致入微,恰似人面,仿佛代表的佛教提倡的“大方佛心”。
這裏有道教的教觀;佛教的廟宇;還有儒教的書院;涵蓋著鎮遠人的信仰和傳承的 歷史 文化。這裏標誌著,貴州及鎮遠是壹個具有多元 歷史 文化的地域之壹。
在舞陽河兩岸,目前仍有壹些自明清以來的古跡和古代延續遺存下來的小街小巷,很具有瀏覽風情和獨具魅力。
鎮遠的建築與眾不同,既有貴系風格的吊腳樓式建築,又含有其它省份流傳過來的徽派建築藝術,***同表達了這裏相融而又不同的地域流行和文化派別。
鎮遠的街區並不復雜,主要是壹河兩橋。壹條彎曲流淌的舞陽河,上面架設了兩座石橋。壹座是古代遺留下來的老石橋,上面立有涼亭;另壹座為後來建築的石橋,較之前更為寬闊,是壹條運輸的主路。
橋兩側的街區,依然保留著古時遺留下來的古街古巷以及過去的牌樓、亭子和廊橋。像“四方井巷”、“禹門”、“復興巷”、“石屏巨鎮”、“沖子口巷”、“泗鐘祠”、“鎮遠博物館”、“圓泰昌(鎮遠素席館)”、“燕磯巷”等等。
來到鎮遠賞閱古鎮,我覺得有九大看點。壹、彎曲流淌的舞陽河;二、舞陽河上的兩座橋。壹座古石橋,壹座現代石橋;三、舞陽河兩岸的古城建築;四、古城夜景;五、鎮遠古城的“衛城”和“府城”;六、沿街古巷;七、石屏山夜景。石屏山是鎮遠古城最高的山峰,每到夜色,石屏山上會亮起星星點點的燈光,閃爍夜空,壹座明亮的亭子屹立於高高的山峰上,給這座古城增添了不少成色;八、三教合壹的《青龍洞》;九、明代古城墻。
鎮遠九大看點,最值得壹睹風采的便是鎮遠古城之夜景。每到夜晚,夜幕降臨,舞陽河上小橋流水,遊人穿梭;沿河兩岸燈火璀璨,把沈靜的夜色,照耀得五顏六色,色彩斑斕;大街小巷,萬家燈火,流光溢彩,似乎在召喚著人們,壹刻也不得停歇的腳步;遊人在各條街上流連忘返,人影接踵,賞閱美景;商家小販,茶館、酒吧、KTV,熱鬧非凡;壹幅幅景色,像美麗的畫卷,古樸香色,簡直就是迷幻之夜。
在這裏,似乎像找到了巴黎之夜?但又突破了古時與現代的境界?超越了意大利的羅馬、佛羅倫薩與威尼斯水城?鎮遠便是中華古城的典型代表。
夜色有時也能暫時蒙蔽雙眼,看不到被夜幕遮掩那壹部分;第二天走訪古城,看到了壹條長長的古代城墻。
貴州是個神奇的地方,雲南省稱自己是“七彩雲南”:貴州人毫不客氣地說:我是“多彩貴州”。為什麽貴州人敢於稱自己是“多彩貴州”?這是有 歷史 與客觀原因的?
全國有56個少數民族,僅貴州省就占據了49個少數民族,這是貴州的壹大特色和“多彩”的緣由。
貴州省還有第二個“多彩”的原因?我覺得很多人並非知曉?其實,貴州還是壹個古時多移民的省份。我不敢說,貴州是全國移民最多的省份?但是外來人口相對比較集中和比較多的省份。
首先說,貴州省的少數民族,絕大部分是從內陸遷徙到貴州的。曾經聽過其它省份的少數民族向我們介紹,為什麽國內大多數少數民族多居住在邊遠地區?不但偏遠,還集中在人煙稀少的深山老林?
古時,少數民族也居住在現在的內陸省份,與漢族人雜居。但因為原始時期,各族群之間爭奪地盤而發生戰事;也因為各代朝廷征集兵員,為了爭奪地盤或發動戰爭,不斷在少數民族地區抓兵,抓勞工壯丁。為了躲避朝廷抓兵,少數民族就逃,逃得越遠越好。開始,躲出去,被朝廷發現,繼續抓兵。少數民族只能越跑越遠,壹直逃到朝廷找不到地方。
他們逃到人煙稀少的偏遠地區和邊寨山區,像貴州這樣的地方,山多、人少、交通極為不便,朝廷還能找到他們嗎?還能找到在深山裏居住和生活的少數民族嗎?少數民族在陡峭的山脊和高高的山梁上修築梯田,種植果樹,比較安穩地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裏。所以,貴州的少數民族居多。這是壹條原因,少數民族多來自外地。
其二,我發現,貴州過去雖然地處邊遠,但外來人口不少。壹是當年朝廷往這裏安營紮寨,派兵駐營。在貴陽周邊的安順,有壹個地方叫“平壩”。明朝的時代,皇帝朱元璋往這裏派兵,後來明朝滅亡,當年在這裏當兵的後人便留在了此地。他們雖然構不成壹個少數民族,但在貴州,當地人稱他們為“屯堡人”,意思是說,他們不是當地的土著人。在距離平壩不遠的清鎮市紅楓湖鎮,我詢問過當地人:“妳們這裏有少數民族嗎?”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我們這裏都是漢族人”。
二是自明代以來,外省來貴州經商的人很多,特別是在壹些古鎮古城。在貴州省的壹些古鎮,有 歷史 上的湖南會館、湖北會館、江西會館、福建會館等。在青巖古鎮,這裏就曾經有過兩湖會館、江西會館。來貴州的鎮遠古城,當地人向我們介紹,這裏曾經有福建人和江西人在此經商。並且在鎮遠舊時的“府城”,經商者主要是江西人。
剛到鎮遠的“府城”,在餐館就餐。我詢問這家餐館的兩位服務人員,壹位像老板娘,另壹位像幫工。其中壹位告訴:“我的老家就是江西的”;另壹位則說:“我的祖籍是四川”。僅有二人,即都是外省籍人士,說明她們是百分之百的外省移民。
所以,我才斷定,貴州省人士有很多是來自於外省籍的人士。由於經商需要,他們的祖先便從其它省份不遠千裏,來到貴州。經過多年數代人的努力打拼,贏得壹份家業和產業,就此落戶貴州,成為早期的貴州省移民。
都曉得,貴州省曾經交通不便,人煙稀少,沒有公路,僅有茶馬驛道,在國內的省份中算是壹個比較貧困的地方。那為什麽這麽多外省籍人士來此經商?由於他們的經商,開發和建設了貴州,使得貴州才保留了部分古鎮和古城?
這是壹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以我之見,正是因為貴州省過去的物資匱乏,來此經商會有壹些發展機會。加之貴州邊遠,交通不便,極少戰亂,來這裏經商恰好比較穩定。
像艱難的8年抗戰,貴州成為國家的戰略後方。日本人打仗,沒有打到貴州。貴州成為當時具有相對的和平環境,內陸省份的壹些大學為了躲避戰爭與戰亂,堅持辦學,不得不把大學遷至貴州省繼續辦學,像浙江大學搬遷至青巖古鎮。
在鎮遠古城,有壹個叫《和平村》的遺址。據介紹,這裏曾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在華的反戰同盟組織所在地。也由於戰亂少,在貴州省,比較完好地保留了不少古城和古跡,鎮遠古城便是其中之壹。
鎮遠古城位於貴州省黔東南的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鎮遠縣,這座古城的特點,是三面環山,整座縣城圍繞壹條蜿蜒曲折的舞陽河畔。古城呈“S”狀,有人形容像壹幅“太極圖”。
說鎮遠古城好,也不是沒有遺憾,臨走之時,我問導遊:“這麽完好的古城,為什麽沒有向世界教科文組織申遺”?導遊告訴我:“古城也有壹些不具備的地方,申遺尚需努力”!我看到古城古跡旁邊還遺留著垃圾桶和堆放著各種雜物,影響了古城風貌。
這便是我眼中和所了解的貴州鎮遠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