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巖分上巖和下巖。上巖是天然石洞,巨石蓋頂,可容數十人,下巖由人工築成寺院,今存殘跡(後續2009年寺院已重新修繕過)。巖邊還有“紫來巖”、“師賢亭、“翁公書院”等建築。“翁公書院”傳為明嘉靖年間進士、官任兵部尚書的蓬洲人翁萬達少時讀書處。巖自明代起為遊覽勝地,留有不少名家墨客詩題和文章。龍泉巖周圍,至今仍留有古人題詠石刻。
龍泉巖有古龍吐水。相傳,古時有壹黃龍受玉帝降旨,為民消除疫災,臥於巖石之上,口吐涓涓細泉,附近疫災頓消,從此留下此泉,寺裏僧人視為至寶,常年收集在葫蘆裏,饋送各方施主,教之:“此乃龍涎,可除病驅邪,稚童飲之,健體益智,才思敏捷,婦人飲之,令其所求,生男育女。”現在龍口流出之泉就是傳說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