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為: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裏荒草叢生。憂心傷感時看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時聽見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出自唐代杜甫《春望》,全詩為: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十壹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
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只身壹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肅宗至德二年(756)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壹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思想主題:
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
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裏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壹個能夠引發人們***鳴、深思的境界。
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壹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百度百科-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