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秋水共長天壹色什麽意思

秋水共長天壹色什麽意思

秋水***長天壹色的意思是: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連成壹片,渾然壹色。

“落下與孤木齊飛,秋水***長天壹色”出自於唐代詩人王勃的作品《滕王閣序》,我這裏節選了包含這壹句話的原文: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節選的這壹段文章意思是:

推開雕花精美的閣門,俯視彩飾的屋脊,山峰平原盡收眼底,河流迂回的令人驚訝。遍地是裏巷宅舍,許多鐘鳴鼎食的富貴人家。舸艦塞滿了渡口,盡是雕上了青雀黃龍花紋的大船。雲消雨停,陽光普照,天空晴朗;落日映射下的彩霞與孤鳥壹齊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連成壹片,渾然壹色。傍晚時分,漁夫在漁船上歌唱,那歌聲響徹彭蠡湖濱;深秋時節,雁群感到寒意而發出驚叫,哀鳴聲壹直持續到衡陽的水濱。

王勃寫下這篇《滕王閣序》時,當時的背景是怎樣的呢

高宗時期,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此閣,並於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作者前往交趾看望父親時路過這裏,也參加了盛會,即席賦詩,並寫了這篇序。

我看到過有壹篇關於《滕王閣序》的賞析,寫的很好,這裏分享給大家,壹起來看看:

此文重點描繪滕王閣雄偉壯麗的景象。狀寫宴會高雅而宏大的氣勢,抒發自己的感慨情懷。文章在交待了“故郡”、“新府”的歷史沿革後。便由閣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環境寫起。“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滕王閣就坐落在這片吞吐萬象的江南大地上。接著,作者的筆由遠及近,由外景轉而描繪內景。“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桂殿蘭宮”、“繡問”、“雛登”。“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王勃按捺不住心頭的激動壹個“路出名區”的“童子”,“幸承恩於偉餞”,他為自己有機會參加宴會深感榮幸。但面對高官顯耀,不免又有幾分心酸悲愴。他轉而慨嘆自己的“不齊”的“時運”、“多舛”的“命途”。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郁悶和不平,傾吐自己“有懷投筆”、“請纓”報國的情懷和勇往直前的決心。情由景生,寫景是為抒情、景、情相互滲透,水乳交融。渾然天成,恰似行雲流水,揮灑自如,自然流暢。

對比鋪敘,色彩鮮明。作者無論是狀繪洪州勝景、滕閣盛況,還是敘抒人物的遭遇情緒,都能洋洋灑灑。展轉生發,極成功地運用了鋪敘宣染的方法。譬如在說明洪州的“人傑地靈”時。壹氣鋪排了十四句,從歷史人物到現實人物、從文臣到武將,不厭其多;寫登臨滕王閣遠望的景象,則沙洲島嶼、山嶺原野、河澤舟舸、宮殿屋舍、眼底之物,壹壹敘來,不壹而足。

而這種鋪敘,又是在對比之中進行的。這就使文章壹波三折,跳躍起伏,回環往復。“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淩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弦管、纖歌、美酒、佳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具,二難並”,這是盛況空前的宴會。相形之下,“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天才淪落,迷茫落拓,又是何等的悲涼。這是人物境遇上的對比。文中還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是地域上的對比;“逸興遄飛”與“興盡悲來”,是情緒上的對比;“楊意不逢,撫淩雲而自惜;鐘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是懷才不遇和喜逢知己的對比。這種色彩強烈的映襯對比,在揭示人物的內心隱憂,烘托文章的主旨中心方面,能產生相反相成、鮮明曉暢的藝術效果。

對偶工整,用典恰切。全篇中除了“磋乎”、“鳴乎”、“所賴”、“雲爾”等嘆詞、語助詞與“勃”的自我稱謂外,大部分都是四字壹語和六字壹語的對偶句。這中間有的是單句對,如“雲消雨弄,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等;有的是復句對,如“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還有的是本句對,如“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中,“襟三江”與“帶五湖”對,“控蠻荊”與“引甌越”對。再如“騰蛟起鳳”、“紫電青霜”、“龍光”、“牛鬥”等也都是本句對。這種對偶句不僅句式工整勻稱,而且錯綜多變,讀來節奏明快,整齊和諧,鏗鏘有力。

文中多次出現的典故。且都用得恰當貼切,非但沒有冗贅晦澀之感,還使文章顯得富麗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竄梁鴻於海曲”,這四個典故連用,隱喻作者命運坎坷、為沛王府修撰而受排斥打擊和因作《檄英王雞》文而被高宗逐出的遭遇,雖心懷憤懣之情,卻含而不露,且無金剛怒目之嫌。“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這兩個典故是隱喻自己不畏險阻、壯心不已的堅強信念。“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愨意之長風”等典故。則隱喻自己“長風破浪”的浩氣和積極進取的決心。

化靜為動,以物擬人。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客觀靜止的事物寫成富有動態之感,這是《滕王閣序》的又壹特點。作者善於選詞煉字,活化物態“飛閣流丹”、“層臺聳翠”,只因了“飛”、“流”、“聳”諸字,巍峨的樓閣便騰飛起來,殷殷的丹青竟汩汩流淌,層疊亭臺上的翠色也高高聳出.靜物變成了動物,確有畫龍點睛之妙。而洪州古城,也只因“漂”、“帶”、“控”、“引”,變成了壹位裁“三江”為衣襟,摘“五湖”作衣帶,近則制“蠻荊”,遠則接“甌越”的巨人。至於如“星馳”般的“俊采”。“如雲”的“勝友”,更是靈動活現,氣韻不凡。

最後,簡單介紹壹下作者: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壹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