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司馬遷與李陵之禍

司馬遷與李陵之禍

西漢時候的漢武帝時期,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被施以腐刑,起因就是替戰敗被俘而降於匈奴的李陵說了公道話,史稱“李陵之禍”。

說起李陵,不得不提為西漢抗擊兇奴屢立戰功的著名將領李廣,李陵是李廣的長孫。

李廣的先祖李信,是戰國末期秦國的壹名猛將,曾為秦始皇滅六國統壹天下立下過顯赫戰功。

總之,李家從祖上開始就英勇善戰,忠義剛烈,尤其到了李廣這壹代,更是威名遠揚,曾在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三朝與匈奴作戰七十余次,甚至到了讓匈奴人聞風喪膽的地步。

唐朝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曾有壹首贊美飛將軍李廣的七言絕句《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裏的龍城飛將就是指李廣將軍。因為有飛將軍李廣的存在,匈奴人曾數年不敢進犯西漢邊關。

公元前119年,在漠北之戰中,李廣因迷路未能參與抗擊匈奴的戰爭,回到京城後羞愧難當,憂憤自殺。

到了公元前的99年,也就是李廣死後的第20年,匈奴又開始經常大規模進犯和騷擾西漢邊地。

當時漢武帝身邊有個特別受他寵愛的寵妃李夫人,李夫人的長兄就是李廣利。

漢武帝原本打算派李廣利征討匈奴,然後希望借助他立下戰功的機會,順理成章重用提拔。

但是漢武帝心中明白,如果沒有李陵的幫助配合,李廣利很難完成抗擊匈奴重任。

於是漢武帝封李廣利做貳師將軍,親率大軍出征匈奴,派李陵負責“輜重”,配合李廣利***同伐匈。

其實漢武帝讓李陵做的就是後勤保障工作,李陵心裏也非常明白皇上的真實意圖。

作為名將之後的李陵,心裏不願意接受漢武帝這種帶有明顯傾向性的安排,就主動上奏皇上,說自己願意率領5000步兵做先鋒,為李廣利大舉進攻匈奴掃清障礙。

漢武帝被駁了面子心中感覺很不痛快,就對李陵說:朝中現在無法給妳增派軍力,妳就帶著5000步兵去做先鋒部隊吧。

於是李陵帶著自己的5000步兵出征,起初非常順利,捷報傳到京城,漢武帝也龍顏大悅。

隨後不久,李陵部將手下的壹名士兵,因為受到不公正待遇叛逃到了匈奴,將“李陵沒有後援部隊支援,軍中弩機發射的弓箭也即將告罄”的絕密軍事情報報告給了匈奴大單於。

匈奴大單於就率領幾萬士兵埋伏在山崗的灌木叢中,向行進在山谷中間土路上的李陵步兵扔滾石,戰事很快急轉直下。

最後,李陵剩下的3000步兵中只有不到400人突出重圍,李陵也被匈奴俘獲後投降。

消息傳到京城,漢武帝非常震驚。加上李廣利的讒言,朝野上下壹邊倒的說應該誅殺李陵全族。

司馬遷當時作為朝中太史令,必需參與朝議。漢武帝就問司馬遷對李陵事件的看法,司馬遷抱著安慰漢武帝和為李陵說句公道話的想法,就說出了自己的三點意見。

壹是李陵作為西漢國師,是國家的典範和棟梁,壹定會以國家利益為重,是在為大漢王朝舍身而戰;

二是李陵帶領的5000步兵,在多日對兇征戰中,殺死的匈奴士兵壹定不少於5000人,這也算是不小的戰功;

三是在司馬遷看來,李陵並不是真正投降匈奴,有朝壹日,李陵壹定會重新回到大漢王朝,為大漢鞠躬盡瘁。

漢武帝聽完司馬遷的回答後,龍顏大怒,下令革除司馬遷太史令的官職,投入大牢處死。

這就有了司馬遷拿不出買命錢,但是為了《史記》,只好用屈辱的宮刑來換取性命。

李陵在匈奴得知司馬遷為替自己辯解遭受宮刑,自己的族人也被誅殺的消息後,徹底心灰意冷,死心塌地的投降到匈奴大單於麾下,並且娶了匈奴公主為妻。

漢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曾派大司馬霍光到匈奴動員李陵回國,被拒絕,估計李陵早已看透壹切,對大漢王朝也徹底失望了。

公元前74年,李陵60歲,終老於匈奴。

李廣利後來在漢武帝執政晚期的壹次出征匈奴前,與當時的左丞相劉屈氂(氂讀毛,漢武帝侄子)密謀,用巫蠱之術詛咒漢武帝,並欲立李夫人之子做儲君。事情敗漏後,李廣利趁機投降匈奴,然後又被匈奴所殺,李氏宗族也被誅殺。

這就是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而受宮刑的整個事件始末。

司馬遷為何在《史記》中寫《貨殖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