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記述了伍子胥為報殺父子之仇,棄小義而滅大恨的事跡。昭關受窘,中途乞討,未曾片刻忘掉郢都仇恨的心誌,忍辱負重、艱苦卓絕,終於復仇雪恥,名留後世。
漢·司馬遷《伍子胥過昭關》原文: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員。員父曰伍奢。員兄曰伍尚。其先曰伍舉,以直諫事楚莊王,有顯,故其後世有名於楚。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為太傅,費無忌為少傅。無忌不忠於太子建。
平王使無忌為太子取婦於秦,秦女好,無忌馳歸報平王曰:“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為太子取婦。”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絕愛幸之,生子軫。更為太子取婦。
無忌既以秦女自媚於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恐壹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殺己,乃因讒太子建。建母,蔡女也,無寵於平王。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備邊兵。
頃之,無忌又日夜言太子短於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無怨望,願王少自備也。自太子居城父,將兵,外交諸侯,且欲入為亂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問之。伍奢知無忌讒太子於平王,因曰:“王獨柰何以讒賊小臣疏骨肉之親乎?”無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見禽。”於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馬奮揚往殺太子。行未至,奮揚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將誅。”太子建亡奔宋。
無忌言於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賢,不誅且為楚憂。可以其父質而召之,不然且為楚患。”王使使謂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則生,不能則死。”伍奢曰:“尚為人仁,呼必來。員為人剛戾忍纮,能成大事,彼見來之並禽,其勢必不來。”王不聽,使人召二子曰:“來,吾生汝父;不來,今殺奢也。”
伍尚欲往,員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脫者後生患,故以父為質,詐召二子。二子到,則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讎不得報耳。不如奔他國,借力以雪父之恥,俱滅,無為也。”伍尚曰:“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後不能雪恥,終為天下笑耳。”
謂員:“可去矣!汝能報殺父之讎,我將歸死。”尚既就執,使者捕伍胥。伍胥貫弓執矢向使者,使者不敢進,伍胥遂亡。聞太子建之在宋,往從之。奢聞子胥之亡也,曰:“楚國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並殺奢與尚也。
白話釋義:
伍子胥,是楚國人,名員(yún,雲)。伍員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他的祖先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
楚平五有個太子叫建,楚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費無忌做他的少傅。費無忌對太子建不忠心。平王派無忌到秦國為大子建娶親。因為秦女長的姣美,無忌就急忙趕回來報告平王說:“這是個絕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他,再給太子另外娶個媳婦。”平王就自己娶了秦女,極度地寵愛她,生了個兒子叫軫,另外給太子建娶了媳婦。
費無忌用秦國美女向楚平王獻媚以後,就趁機離開了太子去侍奉平王。又擔心有壹天平王死了,太子建繼位殺了自己,竟因此詆毀太子建。太子建的母親,是蔡國人,楚平王不寵愛她。平王也越來越疏遠太子建,派太子建駐守城父,防守邊疆。
不久,無忌又沒日沒夜地在平王面前說太子建的壞話,他說:“太子因為秦女的原因,不會沒有怨恨情緒,希望大王自己稍微防備著點。自從太子駐守城父以後,統率著軍隊,對外和諸侯交往,將要進入都城作亂了。”
楚平王就把他的太傅伍奢召回來審問。伍奢知道無忌在平王面前說了太子的壞話,因此說:“大王怎麽能僅僅憑撥弄事非的小人之臣的壞話,就疏遠骨肉至親呢?”無忌說:“大王現在不制止,他們的陰謀就要得逞,大王將要被逮捕了!”於是平王發怒,把伍奢囚禁起來,同時命令城父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還沒走到,奮揚派人提前告訴太子:“太子趕快離開,要不然,將被殺死。”於是太子建逃到宋國去了。
無忌對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都很賢能,不殺掉他們,將成為楚國的禍害。可以用他父親作人質,把他們召來,不這樣將成為楚國的後患。”平王就派使臣對伍奢說:“能把妳兩個兒子叫來,就能活命,不叫來,就處死。”伍奢說:“伍尚為人寬厚仁慈,叫他,壹定能來;伍員人桀驁不訓,忍辱負重,能成就大事,他知道來了壹塊被擒,勢必不來。”
平王不聽,派人召伍奢兩個兒子,說:“來,我使妳父親活命;不來,現在就殺死伍奢。”伍尚打算前往,武員說:“楚王召我們兄弟,並不打算讓我們父親活命,擔心我們逃跑,產生後患,所以,用父親作人質,欺騙我們。我們壹到,就要和父親壹塊處死。對父親的死有什麽好處呢?去了,就叫我們報不成仇了。不如逃到別的國家去,借助別國的力量洗雪父親的恥辱。
壹塊去死,沒有意義呀。”伍尚說:“我知道去了最後也不能保全父親的性命。可是只恨父親召我們是為了求得生存,要不去,以後又不能洗雪恥辱,終會被天下人恥笑。”對伍員說:“妳可以逃走,妳能報殺父之仇,我將要就身去死。”
伍尚接受逮捕後,使臣又要逮捕伍王胥,伍子胥拉滿了弓,箭對準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他聽說太子建在宋國,就前去追隨他。伍奢聽說子胥逃跑了,說:“楚國君臣將要苦於戰火了。”伍尚來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壹塊殺害了。
擴展資料人物背景: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為使吳國能內可守禦,外可應敵,他首先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革”,並親自受命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
吳王闔閭九年,吳王親率伍子胥、孫武攻下楚國都城郢,於是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報得殺父之仇。伍子胥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
伍子胥對吳國事業忠心耿耿,吳王闔閭去世後,他扶助夫差即位,幫助夫差打敗越國,他勸阻夫差與越講和,並阻止夫差讓勾踐回國,諫勸夫差放棄攻打齊國而伐越。夫差聽信伯喜否讒言,於公元前484年秋賜劍使伍子胥自刎,並將其屍放鴟夷革中,漂浮江上。
吳地人十分懷念這位吳國忠臣,並命名胥江、胥口、胥山等地名以示永久紀念,立祠廟祭祀。胥口鎮舊有胥王廟和伍子胥墓。
寫作背景: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來的太子建廢掉。這時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鎮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來,誣說太子建正在謀反。
太子建報仇心切,竟勾結鄭國的壹些大臣想奪鄭定公的權,被鄭定公殺了。伍子胥只好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投奔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壹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
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