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橋
安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安平橋是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長度為2255米,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安海鎮和泉州市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裏,俗稱五裏橋。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顯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壹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安平橋的建造實屬令人稱奇,且不談建造的橋墩,橋身等要點,安平橋的橋板重量可是實實在在的,兩三塊石板就已經近千斤,在當時的社會橋身的建造屬於壹大難點。
安平橋橋墩用花崗巖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有長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3種不同形式,單邊船形壹端成尖狀,另壹端為方形,設於較緩的港道地方;雙邊船形墩,兩端成尖狀,便於排水,設在水流較急而較寬的主要港道。橋上築憩亭,東端為水心亭,西端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周圍保存歷代修橋碑記,亭前佇立護橋將軍,頭戴盔,身著甲,手執寶劍,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藝術品;在三亭中間,還有2座雨亭;橋面兩側有石護欄,欄柱頭雕刻獅子、蟾蜍等形象;橋兩側的水中築有對稱的方形石塔,還有圓塔。橋的入口處築有白塔,平面呈六角形,空心。安平橋全長2070米,橋面寬3至3.8米,***361墩。橋面用4至8條大石板鋪架,石板長5至11米,寬0.6至1米,厚0.5至1米,重4至5噸,最大則重25噸;橋上築憩亭5座,中部的中亭面寬10米。周圍保存歷代修橋碑記16方,亭前佇立2尊護橋將軍,軀高1.59至1.68米,橋兩側的水中築有4座對稱的方形石塔,還有1座圓塔;橋的入口處築有1座白塔,高22米,磚砌,五層。
安平橋的橋板,都是二三支的石料每條都是重數千斤以上的,當時科學還不發達,沒有起重機等機械設備,僅僅靠手工操作及簡易工具;運輸方面,沒有載重卡車,陸路肯定行不通。所以該項石料,都從金門轄下的大百嶼采取,用船由水道運來。而這樣沈重的石板,怎樣架設,也是大難點,當時的工匠使用巧妙的方法,就是從水路運輸利用海運載到橋墩的位置,當潮水高漲的時候,船也隨潮高而將石板輕易地托起,與橋墩對齊固定,到了潮退的時候船隨潮水下降了,這樣石板就安放橋墩上,解開了綁紮石板的麻繩,船也就可以脫離了後駛開;如果潮水上漲未能達到需要的高度時,即把杉排排地墊進船下,使船只浮升至適當的水位時,把石板移動安置在橋墩上待潮水下退時,把船和杉排解開分離;而在水淺的區域或海坪上,架設時把石料卸在橋墩邊利用絞繩的旋轉器(安設在橋墩上),用繩把石料縛住,沿著架設的斜輯吊裝到橋墩上;這兩種方法就是請人周亮工《閩小記》所謂"激浪以漲舟懸機以牽引"的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