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舊稱在臺北盆地中乃新店溪和淡水河匯合處的城市是

舊稱在臺北盆地中乃新店溪和淡水河匯合處的城市是

妳說的好像是萬華區吧!舊稱是艋舺,艋舺壹名的由來是因平埔族獨木舟和獨木舟聚集的地方為“艋舺”,原住民語“Moungar”,當年來臺的福建泉州人聽到,就以艋舺漢字的閩南語發音Monga為諧音,也是電影「艋舺」二個漢字的由來. 當時他們除了射魚維生外,並以獨木舟載運所產的蕃薯,苦茗順淡水河而上,和漢人進行物物交易,淡水河濱群舟猬集,如此景象成為“艋舺”地名的由來。

艋舺是臺北最早形成的街市,是壹個因河運而開始發展的內港。歡慈市有最早的碼頭和臺北最初的市集,原來的名稱叫蕃薯市,百年老店:新協和藥行,艋舺教堂,青山宮均位於此;西昌街224巷內聚集數十家草藥店,因而有青草巷的名稱。廣州街,西園路的發展,都源於龍山寺的興建,西園路上仍留有佛具店,繡莊等宗教性質店鋪。廣州街上除龍山寺外,另有艋舺隘門,淡北育嬰堂碑,黃氏宗祠等著名景點。環河南路在艋舺商業興盛發達的年代,是各家勢力較勁,風雲際會的碼頭區,還有展現艋舺文風的學海書院。桂林路57巷,65巷的舊貨市場,據說其中充斥不少來路不明的貨品,因此“賊仔市”之名不脛而走;華西街壹帶因巷道彎曲,形如人腹凹狀,故名為“凹月鬥仔”。日據時期,被劃入“遊廓”(風化區),高張艷幟,聲名遠播;光復後,改名“寶鬥裏”,1997年,臺北市政府決議廢除公娼,才使得華西街特種營業蕭寂下來,現在每到夜晚便湧入大批人潮,以中華民俗藝品和臺灣小吃為主,從海產,燒酒蝦,羹湯到最具特色的蛇肉,蛇湯,成為目前本區最繁華的地段之壹。在碼頭形成之前,蕃薯是最主要的交易貨品;在碼頭形成之後,娼妓便隨之而生。蕃薯市改名歡慈市後,日本新統治者為了因應大批單身來臺就業的男性,便劃出了遊廓區(即風化區)。艋舺經過壹百多年的變遷,現在僅有直興市場街道兩側留有大正時期的紅磚樓房,緊臨歡慈市的入船町。進入歡慈市的古街名原稱媽祖宮口,本來路中有座媽祖廟,但在日治時代晚期因拓寬道路遭拆除,而另在十字路口興建壹棟歐風白樓。

希望以上的資料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