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影評~!
壹、 結構分析(系表)
開端部
1、 開場 老瑞恩帶著壹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
2、 俄馬哈搶灘成功
發展部
總部收到瑞恩家三兄弟犧牲的消息,上校決定拯救瑞恩家的小兒子——詹姆斯·瑞恩;
米勒壹行人雨中協助同盟破敵,卡帕佐死;
錯認他人為詹姆斯·瑞恩
在途中休息兩小時,米勒和手下暗夜聊天
第二天繼續前行,得知瑞恩在蘭姆勒;
又壹次小規模戰鬥,魏德死;
放掉德國俘虜;
找到大兵瑞恩,米勒告訴他來意。
高潮部
米勒壹行人決定不走,幫助瑞恩保住橋,等待救援。
整個戰役
結尾部
米勒死,臨死叮嚀瑞恩要好好活下去。
尾聲
老瑞恩在米勒墳前對他訴說自己的生活。
二、 人物分析
瑞恩——瑞恩並不是壹個功能性人物,但是他卻是壹種象征。是勝利的象征,他對於米勒壹行人意味著任務的終結,對美國意味著國家人性化、人權化、民主化的象征。他從簡單的符號人物,變成了壹個具有深遠意義且空泛的標誌。但劇本賦予他的卻很少,他只是壹個二等兵、沒有比別人更多的勇氣、戰績和故事,是壹個普通的,年少輕狂,擁有拳拳報國心的男子。這就更引發人們對這次任務的思考,思考它是否值得,是否勞師動眾、是否像劇中米勒壹行人所議論的:只是因為他有三個同樣驍勇,戰死沙場的兄弟嗎?只是因為怕他的媽媽傷心嗎?試問:誰沒有父母?誰的死對於家人又是壹件好事呢?憑什麽他能享受到這樣的幸運待遇?憑什麽要為他去浪費那些珍貴的軍用物資呢?難道只是為了美國的那些小小的虛榮心?為了高呼民主,人權嗎?米勒說過:“為了壹項任務,死掉兩三個人是值得的,但是可以換取二十、三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的姓名。這樣死是值得的。”但是為了區區壹個二等兵瑞恩,卻死了三條人命,這看起來並不值得。但是幸好我們的瑞恩是個視死如歸的硬漢,試想:如果他只是個軟弱怕死的孬種,這次任務還是否具備他的意義?還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呢?瑞恩只是美國人概念中的士兵群像,是他們憧憬的士兵的形象,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至少值得用生命去換取的人,是壹個理想化的士兵。是弘揚英雄主義的壹個最好的典範。他的形象不見的高大,但是平凡中卻顯出不平凡,並不需要多少另類,也足以謳歌美國兵士對國家的忠誠、對信仰的致死不逾。另外:瑞恩有壹個完美的家庭,兒孫成群,看上去他真地按照米勒說的那樣,“好好地活下去”,但是他的家庭美滿與墳冢排列整齊的白色墓碑相比是最大的反差;以至於在影片的結尾,瑞恩不禁問自己的太太:“我是不是壹個好人?” 這是發自本源的壹種疑問?他確實使得很多人為他而死,雖然他是無辜的,他是不知情的,但是在無形中,他背上了壹個包袱,三條人命的包袱,這是國家賦予它的,是生活賦予它的。他必須被動接受,比起那些死去的人,瑞恩活得艱難許多,他雖然活著,但是永遠不能放下包袱輕松的活著,他的生命不掌握在自己手裏,他是為國家、為責任、為了三條人命活著,甚至為了米勒臨死的那句話活著;戰爭中,他的生命掌握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聽天由命;戰爭結束了,他的生命掌握在強烈的責任感裏,身不由己。瑞恩沒有自由,他不能掌握自己的生死,這是他極度可悲的壹面。戰爭泯滅人性,只要踏在戰爭邊沿,或者涉足其中的人,從那天起,生死就永遠不屬於自己,就永遠要背負著包袱沈重地走下去。這是戰爭帶給人們最深刻最可怕的痛楚。
厄本——厄本在多數人眼中是個孬種的形象,在他的反襯下,米勒壹行的其他人顯得如此的高大偉岸;但是厄本只是個小小的翻譯官,從來沒有參加過戰鬥,在他眼裏,面對敵人,他並不確切知道什麽是仇恨,並不知道應該沖上去將他的頭顱打爆。他只是壹個大多數百姓的象征,他只是個平凡普通的人。他表現出的躲閃,懦弱、不敢面對死亡、不敢沖出重圍挽救同盟…… 這壹切都是人之常情,是壹個普通人面對戰爭的態度。在普通人眼裏,面對戰場上的血腥,躲閃逃跑是第壹個念頭,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怎麽可能神話般地沖上去將敵軍的頭顱打爆呢?這裏片子想告訴我們,不是誰拿起槍都能獨當壹面,不是誰面對敵人就能英勇在前,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削土豆皮那樣簡單的事情。戰士都是英雄,他們都是超人,從肢體的力量,到心理的承受力,方方面面都不是壹般人能及的。也從壹個側面告訴觀眾,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註,面對那些逃跑怯懦的士兵,也應該給予壹些理解,畢竟在死亡面前,真正能夠做到視死如歸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但厄本也有另壹面,他在最後槍殺了害死梅利西的德國士兵,在最後壹個鏡頭裏,他手握長槍,從硝煙中走來。這個形象簡直就是在謳歌他就是英雄,他才是最後的勝利者,他沒有死,沒有傷亡,他還替同伴報了仇,他才是值得歌頌的人,他才是最偉大的人。我想,這也是對高級官員的壹種諷刺。畢竟他們才是最終活下來授勛的人,他們肩膀上的每壹顆星都是用無數的戰士鮮血換來的,他們在享受美饌佳肴的時候,因為他而死去的戰士卻在地下嗚音哭泣,這是壹個小小的諷刺,對高層,對那些腆著碩大啤酒肚,晃悠著壹身肥油,享受著和平帶個他們的高薪、厚祿、美女、香車的日子,但是誰有知道在殺場上,他們是否在敵人面前哭泣,是否高歌自己的國家總統該死,在敵人面前投降,給敵軍舔屁股呢?
米勒——無疑,他是壹個英雄。在美國人眼裏,英雄的種類很多,只要是涉及“拯救”的,都是英雄。他們不壹定十分高大,不壹定作出很多豐功偉績,但是起碼要獨擋壹方,起碼要聰明睿智。但是伴隨著英雄的往往是災難,沒有災難哪兒會有英雄呢?這就好比哪裏有反抗,哪裏就往往有壓迫。米勒是英雄,但是英雄卻死了。卻帶領著同伴兄弟去送死,難道英雄連保護自己的能力都沒有嗎?這未必要求太高,畢竟英雄不是超人,英雄也是有血有肉有心有肺的真人,他們也會有喜怒哀樂,也會有七情六欲,不是神仙。米勒顫抖的手告訴我們,他和普通人壹樣,也會受到疾病的困擾,也會痛;在兄弟死去之後,他躲在廢墟上偷偷地哭,泣不成聲,這也告訴我們,米勒是個有感情的人。這些細節無疑讓英雄這個鋼鐵之軀更加貼近平凡的人。英雄並不是高處不勝寒的稀罕物件;同伴問起他為什麽要這麽拼命的時候,他不是說:“我是為了國家”“為了家園”或者什麽其它的讓地球人聽著都覺得虛假的理由。他為的是早壹天見到自己的妻子,和她團圓,“每殺壹個人,這就意味著離家又遠了”仔細想來,確實如此,敵人永遠不可能完全殲滅,只能是越殺越多,無窮無盡。在米勒眼裏戰爭並不像壹場瘟疫,人慢慢壹點壹點死去,等到最後壹個人死掉,戰爭就結束了;在他眼裏戰爭是壹場大火,越是煽動就越厲害,越蔓延,不斷死去的人,總會引發更多的戰爭,引發更多的人死去。這又告訴我們,英雄並不是好戰者,發動戰爭的都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應該學會怎麽樣去平息戰爭,不讓更多的人死去。從概念化的英雄,到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具體的英雄,影片無疑將米勒的多面性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但是這裏也有不少概念化的成分,比如:“不救兒童”無疑,這是英雄米勒冷酷理智的壹面,他經驗豐富知道這樣做的後果,這和後面的為朋友哭泣是壹種對比,但是卻顯得非常刻意。
魏德——在魏德身上充滿了人文關懷。他是壹個戰地醫生,既是戰士又是醫生,他可以在醫療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為病人縫合,竭力挽救他們的生命。他對生命的態度和米勒壹行的其他人都不相同。在開端部裏,他的出場是在幫壹名士兵止血,但是壹枚飛彈襲來,士兵當場死亡。“為什麽不給我個機會救他”飛彈就在他身邊滑過,在那壹瞬間,他表現出來的是壹種不同常人的生氣,壹種憤恨,這不能僅僅概念化地說成是醫生的壹種天職,但是影片卻讓觀眾感覺到了這種刻意。在卡帕佐中搶躺在雨中的時候,他不顧生命危險要沖上去,只是為了看清卡上在哪兒?這種行為,無疑是英雄主義的,無疑是誇大的,是脫離現實的,有些符號化;但是另壹方面,在暗夜中,他替卡帕佐抄寫信件、講述自己兒童時代和母親的情感經歷,卻又覺得這個人物並不是高不可攀,也有自己的具體情感,不十分概念化。但情感上過於片面,對職業的熱愛,對朋友的關懷。甚至到最後,他看到夥伴們當著傘兵的面玩弄識別牌,過去組織的時候,也只是讓觀眾覺得,他是個很善解人意,極度善良的人,但正是這個有些符號化,有些理想化的人物,在他死時,卻感動得我落淚了。他的死真正讓我覺得生命的淡薄和脆弱,身為醫生的人卻不能挽救自己的生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去死,完全無能為力。死的時候他壹個勁兒地喊著“媽媽,媽媽”。那是壹種最本源的做法,是壹種本能的表現。這樣的情感沖擊,又讓人覺得他並不十分符號化,片子將魏德善解人意,善良淳厚的壹面渲染到了及至,並且加以美化,使他變成了壹個塑像人物。但卻能讓人感動,讓人覺得完美卻真實可信。
梅利西——相比魏德,猶太人梅利西也是如此。片子著重渲染,他作為壹個猶太人對德國法西斯的憤恨。在坑道裏,他拿著德國陣亡士兵的刀說:“它曾經是希特勒青年團的小刀,現在是猶太面包刀”。說完這話,就坐在哪兒哽咽起來。這也不覺刻意,苦難深重的猶太人,手握著敵人的刀,作為壹個戰利品,成就感馬上引起了壹種悲痛的感覺,不用更多的語言交待,就能深深體會他曾經受的苦,和壹種民族責任心。在德國俘虜隊伍旁,他拿著自己的識別牌,炫耀著:“我是猶太人,我是猶太人!”那是壹種驕傲,壹種挑釁。實際上也是可悲的,可憐的。德國人並不能聽懂他的語言,他這樣做只是得到自己的壹種寬慰,死去的猶太人不可能復活,他的傷痛也永遠在心中烙下痕跡。這更增添了無數的辛酸和無奈。也告訴人們戰爭的極度殘酷。
三、 中心思想
(壹) 米勒的七次手抖
第壹次:米勒的出場就是從他的手開始,壹雙顫抖的手,握著水壺;
第二次:俄馬哈搶灘成功後,手顫抖著拿水壺;
第三次:暗夜中兩小時的等待,手顫抖著拿水杯;
第四次:暗夜中兩小時的等待,談到卡帕佐,手顫抖。
第五次:得知瑞恩在蘭姆勒,手顫抖著拿指南針;
第六次:魏德死後,米勒躲在巖石後哭泣,手顫抖著拿著卡帕佐的信。
第七次:等待敵軍坦克車,和瑞恩談天前,手顫抖謊稱在為音樂打拍子。
米勒的顫抖表現的是對戰爭的態度,是壹種精神的緊張,也同樣是壹種情緒的宣泄。他害怕、痛苦、緊張的時候手都會顫抖。影片借助米勒手的顫抖表現他情緒的變化,但是在外部看來,他面對壹切的壹切都那麽泰然自若,甚至連他的身世都是個謎。但實際上,他只是個平凡得不能在平凡的高中老師,和普通人壹樣,也希望早日能看到自己的妻子,能和她團聚。並不是像他表現出來的那樣冷靜和理智。面對死亡他有自己的看法,他是壹個隊伍的首領,有著比別人更多的對死亡的冷靜。他變得冷漠,是戰爭改變了他。
(二) 米勒的無聲世界
片中,米勒常會進入無聲的世界。炸彈在他身後爆炸的時候,耳朵會有短暫的失聰現象。在開端部裏——
第壹次無聲的世界:米勒從海灘的血泊中爬出,炸彈在他身後爆炸。他進入了無聲的世界,他眼前呈現出——
1、 壹名癱軟哭泣的士兵;
2、 三個被彈藥引著的士兵;
3、 斷了壹只臂膀的士兵,在屍體中尋找被炸斷的手臂,用另壹只手撿出那只手臂;
4、 幾個燃燒著的士兵,在海灘上奔跑逃命;
5、 壹個對他大聲喊叫的士兵。
第二次無聲的世界:米勒拖著負傷布格,炸彈在他身後引爆,他又壹次進入無聲的世界,恢復聽力之後,再壹次托起布格,他已經只剩下上半身了。
在結尾部——
第三次無聲的世界:橋頭,炸彈在米勒身後引爆,這壹次他長時間進入了無聲世界,看到了瑞恩的哭泣,看到了兵士的大聲喊叫,看到了霍威的死,看到了近旁的手槍。
在開端部,這種手法很像《黑鏡頭》裏面呈現的——平面的、瞬間的切割了戰爭。第壹次無聲世界,哭泣的士兵——這象征著壹種對戰爭的恐懼,槍林彈雨中,不能自控地坐在地上哭泣,不知所措;斷了手臂的士兵,用另壹只手在屍體中尋找失去的手臂。提起它像提著自己的背包壹樣,那並不像是自己肢體的壹部分,而單純是個物件。戰爭帶給人們的遠遠超過肢體上的痛楚,這完全是壹種本能的表現,他脫離了理智,比起沈重的精神枷鎖,肢體的疼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米勒死前無聲的世界中,看到了瑞恩的哭和同伴的死,但是更多的是看到了身邊的槍。他只是本能地去拾起那把槍,在他完全喪失了行為能力的時候——沒有多余力量去思考、去分析,這種行為也是出於壹種本能。他站起來去拿槍,中彈後,癱在地上,還不停地瞄準正駛向他的坦克車,戰爭把人性都改變了,攻擊敵人變成了壹種本能。
(三) 死在米勒身邊的七個人
在開端部
1、 頭盔胸部中彈的戰士
2、 104醫隊戰士,胃部被打穿,內臟在體外;
3、 被炸掉下半身的布格
4、 坑道裏身邊的通訊員;
5、 坑道裏腦部中兩槍的戰士。
這中慘烈的場面在米勒看來司空見慣,他的士兵就在自己身邊死去,橫屍遍野、血流成河,內臟橫在屍體旁邊、子彈打穿頭顱,他依然往前沖,並不傷心,留戀或者懼怕。這除了表現戰爭的殘酷外,還從壹個側面表現了米勒那“94”個兵士的死,帶給他的是壹種對生命透徹的看法,變成了視死如歸。他曾對厄本說:“我怕我活不到堵住累計到壹千,還是五百吧。”對生命,他知道他隨時可能死去,所以當他死的時候才顯得那是意料之中,沒有多余的痛苦,像個活人壹樣坐在那兒死去,沒有了大喊大叫也沒有淚流滿面,沒有恐懼沒有壹切留戀,靜靜地死去。
夏樹 2005-10-05 20:52
時光可以流逝,歲月可以飄過,但是經典永存。如果真的有壹種情感可以使人回腸蕩氣。如果真的有壹次行動可以讓人感慨萬千;那麽這種情感壹定是超越普通情感的偉大情義,這次行動也壹定是壹次偉大的行動——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所表現的就是這樣壹種情感,這樣壹次大無畏的行動。
《拯救大兵瑞恩》是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壹部力作,重溫經典,感覺依舊如此強烈,既慷慨又激昂。湯姆·漢克斯的實力表演使得影片更加精彩。
影片以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慘烈的諾曼底登陸為背景,通過壹系列的自然主義拍攝手法再現了上世紀那場為自由而戰的戰爭的慘烈。以米勒上尉奉命率領士兵去敵戰區尋找壹位名叫瑞恩的士兵為線索,提出了壹個很嚴肅的問題:用幾個人的性命去換取壹個人的生命是否值得?刻畫了米勒為代表的壹系列為自由而戰的士兵的形象,影片的主題是鮮明和積極向上的。
搶灘行動中指揮出色的米勒上尉受命去敵戰區尋找壹位在101空降師服役的叫做詹姆斯·瑞恩的士兵,他的三個哥哥都相繼在戰場中陣亡,為了不使他的母親失去這個最後的孩子,盟軍總部決定將他尋找回來。這是壹項艱巨的任務,因為每向前壹步,就離敵戰區近了壹步,危險也就增加了壹分,他們面對的會是越來越多的德軍和大量的坦克!出發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種近似荒唐的行動和與此引來的壹系列傷亡是否值得去冒險?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戰士的陣亡,在準備襲擊德軍雷達站的時候,生存和為此次行動付出巨大犧牲的問題再次擺在面前。米勒上尉最終說服了大家——在他看來這次意外襲擊德軍雷達站的行動和尋找瑞恩的行動都是壹樣的,都是為了正義和自由而戰的。終於,米勒上尉率領的弟兄歷經艱險找到了瑞恩。而為了盟軍的順利挺進,他們又決定留了下來壹起參加橋頭保衛的戰役。力量的對比是懸殊的。盡管他們進行了精心的部署,把有限的人力進行了最合理的布局,也曾壹度阻止了德軍的前進,但是面對不斷湧來的德軍和炮火威力很大的“虎式”坦克的進攻,他們只能且戰且走,在橋頭最後的防線,身負重傷的米勒上尉在沖鋒槍槍彈打光的時候,無助地卻很決然地向坦克連連發射手槍子彈,奇跡出現了——隨著壹聲爆炸的聲音,坦克被摧毀了——盟軍的“野馬式”轟炸機及時趕到!橋頭保住了,援軍陸續地趕到了。生命垂危的米勒上尉彌留之際對著俯身過來瑞恩只是輕聲地說了壹句;好好活著,不要辜負大家。
米勒上尉原本只是壹位普通的上尉軍官。這次任務也應該說只是壹次特殊的任務,但是他的這句話使我動容。壹句普普通通的話語是壹位長官對士兵的殷切囑托,也是為了尋找瑞恩而犧牲的士兵的***同心聲和話語,米勒和他的戰友都已經犧牲,但是瑞恩活下來了。他們的任務完成了,為了壹個人的生命犧牲八個人的性命,這種犧牲的代價是否值得?從感性或者理性的角度而言,這是個錯誤甚至有些荒唐的任務,但是從道義和正義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壹次真正意義上的拯救行動,壹次大無畏的行動。壹個人的命值得用八個人性命去冒險的,壹句普通的囑托便是最好的答案。壹句很平實的語言,壹種崇高的精神和高尚品格情操卻躍然在心中。
碟片已經播放完。但是我的心情許久不能平靜。米勒上尉最後說的話壹直在我耳邊回響,他的身影也越發令我肅然起敬。
拯救大兵是壹次特殊光榮的任務,就是因為這壹句普通的“好好活著,不要辜負大家”話語,我壹直記得這部影片,記得了湯姆·漢克斯,記得了這次大無畏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