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後壹部,***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誌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壹部紀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
修成之後,得到後代史家的好評,認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劄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編輯本段明史歷史背景 清朝入主中原之後,轉年即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壹日),禦史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註: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的記載,見於《清世祖實錄》卷15,何冠彪《順治朝〈明史〉編纂考》壹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時決議纂修,尚無確切史料證實。
清代官書中亦不見有關纂修《明史》的詔令,《清世祖實錄》中僅見幾位總裁於順治二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欽奉聖諭,總裁《明史》”,並提出副總裁及纂修人員名單。這種“欽奉聖諭”,很可能僅是早朝時的口頭指示而已。
以往論著稱順治二年五月“詔修《明史》”,表述確實有所不當,準確言之為:順治二年五月,清廷組成《明史》的纂修人員。),得到了清廷認可。
其後,大學士馮銓、李建泰、範文程、剛林、祁充格為總裁,操辦此事。是年五月,由總裁提名副總裁和纂修官,並設收掌官七員,滿字謄錄十員,漢字謄錄三十六員, 揭開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纂修明史。
於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後定稿,進呈刊刻。《明史》是我國歷史上官修史書中纂修時間最長的壹部。
如果從清順治二年(1645年)開設明史館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進呈,前後歷時九十四年。假如從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組織班子編寫起至呈稿止,為時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2. 翻譯古文 選自《明史》蔣瑤,字粹卿,歸安人。弘治十二年進士。授行人(明設行人司,雖取《周禮》“行人”之名,而性質不同。行人司置“司正”及左右“司副”,下有“行人”若幹,以進士充任,掌管捧節奉使之事,凡頒詔、冊封、撫諭、征聘諸事皆歸其掌握。在京官中地位雖低,而聲望甚高,升轉極快。初中之進士,以任此職為榮)。正德年間,歷任兩京禦史。上奏時弊七件,裏面說:“內府的軍器局有軍匠六千人,宦官做監督的人有二人,現在增加到六十余人,人占軍匠三十。其他局都這樣做,軍隊怎麽會不消耗。”還說:“傳奉官和濫收校尉勇士也最好革除。劉瑾雖然已經被殺,權力還是被宦官掌握。”有旨詰問,而且說“自今像蔣瑤壹樣議論朝政的人,不用再上奏。”隨即外放為荊州知府。修築了黃潭堤。
調任到揚州。武宗南巡到揚州,蔣瑤只是提供皇帝的用具而已,沒有贈送的東西。各位嬖幸都很生氣。江彬想搶奪富民的住房作為威武副將軍府,蔣瑤執意不可。江彬氣憤蔣瑤挫辱他,就用皇帝所賜的銅瓜威脅他,蔣瑤不為之所懾服。恰逢皇帝打漁獲得壹條巨魚,戲言說價值五百金,江彬就誣告蔣瑤責備他的正直。蔣瑤懷揣他的妻子的簪珥、袿服進言,說:“金庫沒有錢,臣所有的只是這些。”皇帝笑然後打發他走。揚州府以前有瓊花觀,皇帝下詔索取瓊花。蔣瑤說自宋徽、欽北狩,此花已經滅絕,現在沒有可以用來進獻的。又傳旨征收異物,蔣瑤都說不是揚州出產的。皇帝說:“苧白布,也不是揚州出產的嗎?”蔣瑤不得已,給皇帝進獻了五百疋。那個時候,當權的認為揚繁華,要求無所不至,而且輕視蔣瑤,平民已經十分困苦。禦駕回京,瑤扈到了寶應。宦官邱得用以鐵糸亙捆綁蔣瑤,數日才釋放,竟然隨行到臨清才返回。揚州人看見蔣瑤,沒有不感動哭泣的。到升遷為陜西參政的時候,爭相出資修建祠堂來祭祀他,名聲自此大震。
嘉靖初,歷任湖廣、江西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禦史巡撫河南。皇帝命令桂萼等審核巡撫官的去留,讓蔣瑤回京等候調動。後來,累遷為工部尚書。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宮大殿修成,皇帝設置宴會。看見蔣瑤和王時中的席在外面,命令移至殿內,然後移皇親到殿右來讓蔣瑤,說:“親近親人不如尊重賢才。”他重視蔣瑤如此。當時土木繁興,壹年花費數百萬錢。蔣瑤規畫都說是皇帝的意思,好幾次給與錢幣。因為丁憂去官。很久之後,自南京工部尚書,皇帝下召改為北京工部尚書。皇帝臨幸承天,蔣瑤隨從。京師建立營,所率役的京軍,多為豪家所占匿。到那個時候大興土木仍然很頻繁,每年招募平民充當勞役,花費二百余萬錢。蔣瑤為這個說話,因請停不急者。豪家所藏匿的軍人都出來,招募花費大減。因為年老致仕。
蔣瑤端亮清介。已經退休,居住在陋巷之中。和尚書劉麟、顧應祥等人結了壹個文酒社,徜徉於峴山之間。卒年八十九。贈太子太保,謚恭靖。
3. 明史金幼孜文言文翻譯譯文 金幼孜,名善,以字行,新淦人。
建文二年(1400)中進士。後被授予戶科給事中。
成祖即位後,改任翰林檢討,與解縉等人同在文淵閣當值,再升為侍講。當時,翰林院和坊局之臣在東宮講書,都先要準備所講的經義,由閣臣閱正後,呈皇上批覽,然後才得進講。
解縉講《書經》,楊士奇講《易經》,胡廣講《詩經》,幼孜講《春秋經》,幼孜借此呈上《春秋要旨》三卷。 永樂五年(1407),進升幼孜為右諭德兼侍講,並傳諭吏部,說在內閣當值的胡廣、金幼孜等人已任滿,不要改作他任。
七年,幼孜隨從皇上到北京。第二年北征,幼孜與胡廣、楊榮隨行。
聖駕駐紮在清水源,有泉水湧出。幼孜獻上銘,楊榮獻上詩,皇上都以最高等級給予慰勞。
皇上敬重幼孜的文學才華,所過山川要害,總命他加以記載。幼孜就在馬鞍上當場起草。
使者從瓦剌來,皇上召幼孜等人傍車輿而行,談論敵方之事,對他很親信和倚重。他曾與胡廣、楊榮和侍郎金純迷路陷在山谷中。
天黑時,幼孜從馬上掉下來,胡廣、金純去而不顧,楊榮為他結鞍再行,走了壹會兒幼孜又掉下來,楊榮便將自己的馬讓給他騎,第二天才到達行在所。那個晚上,皇上派出十幾名使者追尋楊榮和幼孜,但都沒有找到。
他們回來後,皇上非常高興。此後每次北征,幼孜都隨從,他還寫下了《北征前錄》和《後錄》。
十二年他受命與胡廣、楊榮等人編纂《五經》和《四書》、《性理大全》,升為翰林學士,十八年他與楊榮壹起升為文淵閣大學士。 二十二年(1424)幼孜隨從皇上北征,途中士兵疲憊,皇上向群臣問對策,沒有人敢回答。
只有幼孜說不宜深入,皇上不聽。到達開平時,皇上對楊榮、幼孜說“:朕夢見神人兩次說上帝好生,這是什麽兆頭?”楊榮、幼孜回答說:“陛下此舉,固在於除暴安民。
但火燒昆侖,玉石俱焚,望陛下留意。”皇上同意他們的意見,當即命他們起草詔書,詔諭各個部落。
軍隊回到榆木川時,皇上駕崩,秘不發喪。楊榮到京師報喪,幼孜護梓宮返回。
仁宗即位,幼孜被任為戶部右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不久加封為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
這壹年十月命幼孜、楊榮、楊士奇在承天門外壹起審查並記錄囚犯的罪狀。皇上還下詔給法司,審查重案囚犯必須會同這三位學士壹起辦,皇上對他們的委任更重了。
皇上禦臨西角門閱覽廷臣的制誥,對三學士說:“妳們三人和蹇義、夏原吉兩位尚書,都是先帝舊臣,朕正靠妳們來輔佐。朕曾見前代君主不喜歡聽直言,雖是壹向所親近的人,也因為懼怕君主之威而順從君主的旨意,緘默不言以討好君主。
賢良之臣,所言不被采納,便會退而閉口。朕與諸位愛卿應當引以為戒。”
幼孜等人叩頭致謝。洪熙元年(1425)幼孜進升為禮部尚書,仍兼大學士、學士,並支給三職俸祿。
幼孜不久請求回家探母。第二年,他母親去世。
宣宗即位後,詔令幼孜出來任職,修撰兩朝實錄,充任總裁官。宣德三年(1428),幼孜持節到寧夏,冊封慶府郡王妃。
他所經過的地方,都詢問士兵和百姓疾苦,回來後上奏皇上,皇上都嘉許並采納了。隨從皇上巡邊,度過雞鳴山時,皇上說“:唐太宗仗著其英武征遼時,曾經過此山。”
幼孜回答說“:太宗不久便後悔這壹戰役,所以修建了憫忠閣。”皇上說“:此山在元順帝時崩塌了,成為元朝滅亡的征兆。”
幼孜回答說“:順帝是亡國之主,就是山不崩,國也必亡。”宣德六年(1431)十二月幼孜去世,終年六十四歲。
贈少保,謚文靖。 幼孜為人平易,沈默寡言,心胸開闊。
雖很受皇上寵信,但他自己更加謙虛。他給自己起居之室命名為“退庵”。
他病重時,家人囑咐他請求身後之恩,但幼孜不聽。他說“:這種做法是君子所恥的行為。”
4. 文言文《明史·張居正傳》全文翻譯《明史·張居正傳》原文: 張居正,字叔大,江陵人。
少穎敏絕倫。十五為諸生。
巡撫顧璘奇其文,曰:“國器也。”未幾,居正舉於鄉,璘解犀帶以贈,且曰:“君異日當腰玉,犀不足混子。”
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進士,改庶吉士。徐階輩皆器重之。
居正為人,頎面秀眉目,須長至腹。勇敢任事,豪傑自許。
然沈深有城府,莫能測也。嚴嵩為首輔,忌徐階,善階者皆避匿。
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 居正為政,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壹號令為主。
雖萬裏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國公沐朝弼數犯法,當逮,朝議難之。
居正擢用其子,馳使縛之,不敢動。既至,請貸其死,錮之南京。
居正以禦史在外,往往淩撫臣,痛欲折之。壹事小不合,詬責隨下,又敕其長加考察。
禦史劉臺按遼東,誤奏捷。居正方引故事繩督之,臺抗章論居正專恣不法,居正怒甚。
帝為下臺詔獄,命杖百,遠戍。由是諸給事禦史益畏居正,而心不平。
居正乞歸葬父,帝使尚寶少卿鄭欽、錦衣指揮史繼書護歸,期三月,葬畢即上道。居正請廣內閣員,詔即令居正推。
居正因推禮部尚書馬自強、吏部右侍郎申時行入閣。自強素忤居正,不自意得之,頗德居正,而時行與張四維皆自昵於居正,居正乃安意去。
居正自奪情後,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愛憎。
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賄賂。馮保客徐爵擢用至錦衣衛指揮同知,署南鎮撫。
居正三子皆登上第。世以此益惡之。
及卒,帝為輟朝,諭祭九壇,視國公兼師傅者。至是,贈上柱國,謚文忠,命四品京卿、錦衣堂上官、司禮太監護喪歸葬。
於是四維始為政,言官劾篆、省吾,並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新進者益務攻居正。
詔奪上柱國、太師,再奪謚。居正諸所引用者,斥削殆盡。
帝命司禮張誠及侍郎丘橓偕錦衣指揮、給事中籍居正家。誠等將至,荊州守令先期錄人口,錮其門,子女多遁避空室中。
比門啟,餓死者十余輩。誠等盡發其諸子兄弟藏,得黃金萬兩,白金十余萬兩。
其長子禮部主事敬修不勝刑,尋自縊死。 贊曰: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
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而威柄之操,幾於震主,卒致禍發身後。
《書》曰“臣罔以寵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文言文翻譯: 張居正,字叔大,是江陵人。年少聰明才思敏捷,十五歲就做了秀才。
當地的巡撫顧璘認為他的文章不同尋常,說:"張居正是國家的棟梁啊。"不久,張居正在鄉試中中舉,顧璘解下自己的犀牛皮腰帶贈送給他。
且曰:“君異日當腰玉,犀不足混子。”嘉靖二十六年,張居正考中進士,改任庶吉士,徐階等人都非常器重他。
張居正這個人,長臉眉目清秀,胡須長至腹部。敢於承擔責任,自認為是豪傑。
但是很深沈,胸有城府,別人很難猜測到他的想法。嚴嵩當首輔,嫉妒徐階,和徐階關系好的人都避開了。
張居正言行自如,嚴嵩亦很器重他。 張居正執政,把尊崇主權、考核吏職、信守賞罰、統壹號令作為主要措施。
即使遠在萬裏之外,早上下達政令而晚上就要執行。黔國公沐朝弼屢次犯法,當逮捕法辦,朝廷大臣議論感到為難。
張居正便提拔任用他的兒子,又派人飛快前往逮捕沐朝弼,他不敢動彈。押到朝廷後,請求寬免死罪,便把他押到南京監禁。
張居正認為禦史到了各省,往往 *** 撫臣,想嚴厲糾正。禦史論事稍有不合意,張居正就加以責罵,又敕令作長期考察。
禦史劉臺巡按遼東,誤傳捷報。張居正準備援引成例章法對他進行督責處罰,劉臺上奏章指責張居正專橫獨斷,肆行不法,張居正憤怒至極。
神宗皇帝特為張居正把劉臺逮捕,投入詔獄,命人杖打壹百,流放到邊遠地區當戍卒。由此,眾給事中、禦史更加畏懼張居正,內心都憤憤不平。
居正乞歸葬父,皇帝派尚寶少卿鄭欽、錦衣指揮史繼書護衛他歸家,為父服喪三月,喪葬完了就上道。居正請求廣泛的接受新的閣員,皇帝下詔就命令居正推舉。
居正於是推禮部尚書馬自強、吏部右侍郎申時行入閣。自強向來和居正不合,沒有料想到能入閣,頗感激居正,而時行與張四維皆與居正交好,居正於是安心離開了。
居正自從奪情後,更加不公縱權。這些官吏的升遷,多由愛憎。
左右掌權的人多通賄賂。馮保門客徐爵提拔任用至錦衣衛指揮同知,署南鎮撫。
居正三子皆進進士前幾名。世人因此更加不喜歡他。
等到他逝世後,皇帝為此而不上朝,用下諭旨祭九壇的方法表示尊敬,把他當做國家元老和導師。至是,贈上柱國,謚文忠,命四品京卿、錦衣堂上官、司禮太監護喪歸葬。
在這時四維才開始主政,言官彈劾篆、省吾,並彈劾居正,篆、省吾都得罪。剛提拔的人更加致力攻擊居正。
詔令奪取上柱國、太師,再奪謚。張居正所重用的人,幾乎全部被削去官職。
帝命司禮張誠及侍郎丘橓偕同錦衣指揮、給事中抄居正家。張誠等將要到,荊州守令先期逮捕人口,禁錮其門,子女多逃避空室中。
等門啟開,餓死者十余多人。張誠等盡挖掘其諸兒子兄弟的私藏,得黃金萬兩,白金十余萬兩。
其長子禮部主事敬修不能忍刑罰,不久自縊死。 贊(壹種文體,主要是評價性文章)說:張居正精於審視時政變化,敢於做改革事。
神宗剛親政時,他所作所為扭轉衰局振興危國(隳:原意為毀壞的城墻,此處引申為危。
5. 節選自《明史·毛紀傳》的文言文答案明史毛紀傳參考答案4、A簡:選拔,選任.5、D6、C 毛紀要離職的根本原因是皇帝指責他“結朋奸,背君報私”.7、⑴那些趴在宮殿上哭著抗爭的大臣,全都被逮捕拘押起來,毛紀就分條陳述(擬寫奏疏)請求皇帝原諒他們.譯出大意2分,重點詞語“闕”、“系”、“原”的翻譯各1分.⑵(如果)壹個臣子憑借俸祿官位來讓自己感到榮耀,卻不能匡正補救(您的錯誤),這表明他只是竊取名號來為自己謀私利.譯出大意2分,重點詞語“自榮”、“救正”、“私”的翻譯各1分.參考譯文毛紀,字維之,掖縣人.成化末年,參加科舉考試取得鄉試第壹,考中進士,被選拔作了庶吉士.弘治初年,升任修撰,充當經筵講官,被選拔擔任侍東宮講讀.等到《會典》編成,升為侍讀.武宗即位,改任左諭德.因為《會典》中小錯誤,降為侍讀.正德五年晉職學士,升為戶部右侍郎.正德十年,烏思藏進貢,他們的使者說有活佛能預測禍福.皇帝派遣幾千人前去迎接,糧草車船費用用百萬來計算.毛紀上書說:“從京師到烏思藏二萬多裏,所需公私費用,不可計算.壹切費用取自四川,四川連年用兵,兵力疲憊,財力枯竭,再加上如此負擔,恐怕會滋生意外變故.”奏疏兩次呈上,皇帝沒有答復.世宗即位,記錄毛紀擁立皇帝的功勞,加封伯爵,毛紀兩次上疏推辭請求免除.嘉靖初年,皇帝想要追加尊奉父親為興獻帝,朝中大臣堅持上奏,抗拒聖旨.嘉靖三年,毛紀擔任首輔大臣,又像當初壹樣堅持原則.皇帝想要去掉加在父母名號前的本生稱謂,毛紀與石珤聯合上疏抗爭.皇帝在平臺召見毛紀,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毛紀始終沒有順從.那些趴在宮殿上哭著抗爭的大臣,全都被逮捕拘押起來,毛紀就分條陳述(擬寫奏疏)請求皇帝原諒他們.皇帝大怒,傳出聖旨責備毛紀與奸人結成朋黨,違背皇帝傳達私情.毛紀於是上疏說:“以往大臣們接受皇上的旨意,對國家政事都要商討是否可行,然後再貫徹施行.這本來是內閣臣子的本職工作啊,我愚笨不能對上稱職完成聖意.最近,關於去本生的問題,皇上在平臺召見問話,司禮官員傳出旨意,我不知這裏有多少好像是可以商榷的,卻都是由皇上壹個人決斷的.既然我的話沒有被您接受采納,還有什麽探討行不行的必要.皇上召見我們次數是很多,但嚴厲的責罰還跟以前壹樣.我雖然有體諒國家的心意,但不能自己充分的表達.宋代司馬光告訴神宗說:陛下之所以重用大臣,是看出他的耿直,或許對國家有幫助,如果只是用官位讓他榮耀卻不采納他的意見,這是使用官位來謀私情而否定這個人.(如果)壹個臣子憑借俸祿官位來讓自己感到榮耀,卻不能糾正補救(您的錯誤),這表明他只是竊取名號來為自己謀私利.我在您面前,請允許我把這些話說給您.至於勾結奸人結成朋黨,背叛您謀私利,正是我平時最痛恨的事.如果我有壹條這樣的情況,我的罪行何止是要罷官.如果您用這樣的罪行懷疑我,我還能壹天到晚腆著臉在朝廷裏呆著嗎.我請求退休回家,來保全自己的生命.特別希望您能夠學習祖先的典章常識,任用賢才接受諫議,來秉養和平的福分.”皇帝忌恨(嫌惡)毛紀正直剛強,允許他離開,交通和飲食保障按著舊例.毛紀有學識,做官時清廉沈靜莊嚴持重.後來《明倫大典》編成,皇上下詔判定大禮之議中各位大臣的罪,追查論罪奪去官爵.嘉靖二十壹年,八十歲時,毛紀因為皇帝降恩復職,皇帝又下詔派官員慰問他,又賞賜壹些俸祿.又經過三年去世了.附錄:《明史?卷壹百九十?列傳第七十八?毛紀傳》原文毛紀,字維之,掖縣人.成化末,舉鄉試第壹,登進士,選庶吉士.弘治初,授檢討,進修撰,充經筵講官,簡侍東宮講讀.《會典》成,遷侍讀.武宗立,改左諭德.坐《會典》小誤,降侍讀.《孝宗實錄》成,擢侍講學士,為講官.正德五年進學士,遷戶部右侍郎.十年,由吏部左侍郎拜禮部尚書.烏思藏入貢,其使言有活佛能前知禍福.帝遣中官劉允迎之.攜錦衣官百三十,衛卒及私仆隸數千人,芻糧、舟車費以百萬計.紀等上言:“自京師至烏思藏二萬余裏,公私煩費,不可勝言.且自四川雅州出境,過長河西行數月而後至.無有郵驛、村市.壹切資費,取辦四川.四川連歲用兵,流賊甫平,蠻寇復起.困竭之余,重加此累,恐生意外變.”疏再上,內閣梁儲、靳貴、楊壹清皆切諫,不報.郊祀畢,請勤朝講,又以儲嗣未建,乞早定大計,亦不聽.尋改理誥敕,掌詹事府.十二年兼東閣大學士入預機務.其秋加太子太保,改文淵閣.帝南征,紀佐楊廷和居守.駕旋,晉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世宗即位,錄定策功,加伯爵,再疏辭免.嘉靖初,帝欲追尊興獻帝,閣臣執奏,忤旨.三年,廷和、冕相繼去國.紀為首輔,復執如初.帝欲去本生之稱,紀與石珤合疏爭之.帝召見平臺,委曲諭意,紀終不從.朝臣伏闕哭爭者,俱逮系,紀具疏乞原.帝怒,傳旨責紀要結朋奸,背君報私.紀乃上言曰:“曩蒙聖諭,國家政事商榷可否,然後施行.此誠內閣職業也,臣愚不能仰副明命.邇者大禮之議,平臺召對,司禮傳諭,不知其幾似乎商榷矣.而皆斷自聖心,不蒙允納,何可否之有.至於笞罰廷臣,動至數百,乃祖宗來所未有者,亦皆出自中旨,臣等不得與聞.宣召徒勤,捍格如故.慰留雖切,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