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名篇《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回頭望壹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我信步歸去,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詩者認為自然界的風雨尚可遮蔽,人生的風雨,無處躲藏,不如坦然面對,從容接受,給自己心靈找到真正意義的歸所,便是寧靜、超逸和曠達了,體現了他以無喜無悲、樂觀豁達的心態面對壹切。
寫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五年春,蘇軾被貶黃州第三春天。三月五日這天,他去沙湖買田地。沙湖,在黃州東南三十裏,又稱螺螄店。過了兩天,東坡和朋友喝了幾杯小酒,登上壹雙芒鞋,手持竹杖,樂悠悠地去看地。
時值春天,陰晴不定,出門時,風和日麗,於是他就讓帶著雨具的家僮先行。卻不料途中天氣轉陰,疾風驟雨突然襲來。朋友們顯得十分狼狽,只有東坡渾然不覺,泰然處之,從容不迫地壹邊吟嘯,壹邊緩步前行。不久雨散雲收,天晴了,他就做了這首詞。
偶遇風雨,是我們平常生活中的壹件小事,蘇軾卻能夠於尋常處得見深意,給後世留下了這壹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