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蓋彌彰是什麽意思及典故
“欲蓋彌彰” 和 “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思不是壹個意思,不過有相同之處。都是為了隱瞞事情,結果反而暴露出來。
用法上有所不同:欲蓋彌彰的貶義比此地無銀三百兩更濃。
欲蓋彌彰,發音:yù gài mí zhāng;漢語成語,釋義指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
此地無銀三百兩,讀音為"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是壹個漢語成語,比喻想要把事情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暴露。
欲蓋彌彰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昭三十壹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章,同“彰”。)
《左傳·昭公三十壹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舉例:與其欲蓋彌彰,倒不如自己先認了。(聞壹多《畫展》)
此地無銀三百兩出處: 民間故事:古時,有壹個叫張三的人,把銀子埋藏地下,又害怕別人來偷,於是上面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居王二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舉例造句: 他們做賊心虛,所以總是發表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聲明。
擴展資料:
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典故
從前有個人叫張三,喜歡自作聰明。他積攢了三百兩銀子,心裏很高興,但是他也很苦惱,怕這麽多錢被別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裏才安全。
帶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讓小偷察覺;放在抽屜裏吧,覺得不妥當,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裏都不方便。
他捧著銀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來想去,最後終於想出了自認為最好 的方法。張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後,墻角下挖了壹個坑,悄悄把銀子埋在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