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學而時之不亦說乎的意思

學而時之不亦說乎的意思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出自於孔子的《論語》,意思是:孔子說:“學到知識後按時溫習並實踐練習,不是壹件令人心生喜悅的事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是:學到知識後按時溫習並實踐練習,不是壹件令人心生喜悅的事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出自於孔子的《論語》,原文節選為: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習後經常溫習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壹,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壹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