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忘機。 唐詩三百首 , 田園 , 飲酒寫景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傍晚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好像隨著行人而歸。
回望來時走的山間小路,山林蒼蒼茫茫壹片青翠。
遇斛斯山人相攜到他家,孩童出來急忙打開柴門。
走進竹林穿過幽靜小路,青蘿枝葉拂著行人衣裳。
歡言笑談得到放松休息,暢飲美酒賓主頻頻舉杯。
放聲高歌風入松的曲調,歌罷銀河星星已經很稀。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興,歡樂忘了世俗奸詐心機。
鑒賞中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後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格。
全詩以賦體——敘述題寫成。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溢。
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然陶詩顯得平淡恬靜,既不首意染色,口氣也極和緩。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而李詩卻著意渲染。細吟“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揮”,就會覺得色彩鮮明,神情飛揚。可見陶李兩者風格迥異。
從詩的內容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壹位姓斛斯的隱士。首句“暮從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蒼蒼”,“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隨人歸”和第三句的“卻顧”,“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個字,卻無壹字虛設。“山月隨人歸”,把月寫得如此脈脈有情。月尚如此,人則可知。第三句“卻顧所來徑”,寫出詩人對終南山的余情。這裏雖未正面寫山林暮景,卻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詩人迷戀不已。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寫。“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處。“蒼蒼”兩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橫”有籠罩意。此句描繪出暮色蒼蒼中的山林美景。這四句,用筆簡煉而神色俱佳。詩人漫步山徑,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於是“相攜及田家”,“相攜”,顯出情誼的密切。“童稚開荊扉”,連孩子們也開柴門來迎客了。進門後,“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出了田家庭園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歡言得所憩,美酒聊***揮”,“得所憩”不僅是贊美山人的庭園居室,也為遇知己而高興。因而歡言笑談,美酒***揮。壹個“揮”字寫出了李白暢懷豪飲的神情。酒醉情濃,放聲長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籟寂更深。“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句中青松與青天,仍處處綰帶上文的壹片蒼翠。至於河星既稀,月色自淡,這就不在話下了。最後,從美酒***揮,轉到“我醉君復樂,陶然***忘機”,寫出酒後的風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機巧之心,壹掃而空,顯得淡泊而恬遠。
創作背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
雨余溪水掠堤平,閑看村童謝晚晴。 狎浪兒童,橫江士女,笑指漁翁壹葉輕。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童子柳陰眠正著,壹牛吃過柳陰西。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蠶娘洗繭前溪淥,牧童吹笛和衣浴。 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 壹夜嬌啼緣底事,為嫌衣少縷金華。 家童掃蘿徑,昨與故人期。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