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怪小說的最高成就,應該體現在《搜神記》上。它與地理博物作品不同,以輯錄鬼怪神仙故事為主,也包括壹些瑣聞雜記,是直承《穆天子傳》及《山海經》影響而出現的。它的作者是東晉初年著名史學家幹寶。幹寶,字令升,新蔡(今河南)人。出身世家,少即勤學,博覽群書,著《晉紀》二十卷,時稱良史。據《晉書》本傳載,他作《搜神記》是有感於父親之婢和兄長死而復生的神異經歷。遂集古今神祇靈異人物變化"而成的。壹方面"考先誌於載籍",另壹方面"收遺逸於當時",涉獵頗廣,歷數十年而成。原書為三十卷,唐宋時尤存,大概在宋元之際佚失。今本為二十卷,是明代學者胡應麟從《法苑珠林》、《太平廣記》、《太平禦覽》等書中輯出的。《搜神記》不但內容豐富,而且語言也雅致清峻、曲盡幽情,確是"直而能婉"的典範。
其藝術成就在兩晉誌怪中獨占鰲頭,對後世影響極大。它不但成為了後世誌怪小說的模物,又是後人取材之淵藪,傳奇、話本、戲曲、通俗小說每每從中選材;至於其中故事被用為典故者,更是不可勝計。《搜神記》的續作、仿作很多,最著名的當推署名陶潛的《搜神後記》,十卷。這部書是否真為著名的大詩人陶淵明所作,尚難以確定。該書除少數故事與《搜神記》、《靈鬼誌》等書相重外,絕大部分采自當時的民間傳聞。書中多愛講神仙故事,其中不乏佳篇,如卷五的海螺女故事和"阿香推雷車"故事等,都十分優美,歷代傳誦,廣為引用。但也得承認,在藝術方面,尚處於小說發展的初期階段,壹般是粗陳故事的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