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睜眼,我們會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生。有些人沒有方向,有些人迷失在方向裏,有些人的方向常人難以理解。就像壹艘航船壹樣,人生需要兩件最基本的東西——動力和方向。而這兩樣東西都只能來自於壹個源頭,那就是對自我的認識。對自我認知的不同情況決定了人生的不同狀態,歸納起來大致有下面五種:低級認知;被動認知;虛假認知;推翻認知;成熟認知。
第壹種:低級認知。有的人壹生也沒有認真思考過自我的問題,對自己的各方面支離破碎的認識從來沒有去努力整合過,我到底是什麽樣的人?我要朝著什麽方向前進?這些問題沒有明確意識過,他的生活壹個詞概括就是“隨波逐流”。這樣的人壹是可能生存的壓力太大了,他必須每天面對如何讓自己和被自己扶養的人活下去的問題。還有壹種,就是我們在以前說過的“宅人”,“宅人”就是呆在家裏無所事事的年輕人,我們發現這種狀態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宅人”的形成,有可能是壹個人在緊緊的控制中走過童年和少年,自主意識被壓制得太強,不允許他有獨立意誌,失去了對自我的思考動力,而別人給他設計出來的自我又沒有被他真正認可,呈現出這樣壹種真空狀態;也有可能是被教養得生活能力太弱,和社會壓力相比差距過於懸殊,他從社會中退縮出來,失去了社會和他人這個必要的背景參照,也就無法進行自我的認知;還有壹種,是父母從小對這個孩子的訴求過於單壹,學習要好,其他都不用妳操心,或者家庭關系的疏離、人際交往的孤僻,孩子從小很少感覺到被需要,被親人需要、被他人需要、被社會需要,這必然會導致他出現壹種感覺,就是自我無意義感和生命無價值感,這樣的人生是弱動力、弱方向感。當然,有些人對自我認知低下是病理性的。比如,壹位遭受了持續的巨大的心理創傷之後的人,可能出現壹種癥狀,就是他知道自己過去是誰,但是內心的感覺是跟我無關,也難以建立未來的方向,我就是現在這個我,跟過去和未來都沒有關系。還有就是人格解體,這個世界和自己都不是真實的。也有壹種“科塔爾妄想癥”,病人每天在生活著,但是他堅信自己是不存在的,自己已經死去了。
怎麽樣面對這些生命缺乏動力和方向感的人,怎麽樣幫助這些人呢?這裏有壹種經常會發揮神奇效果的良方,就是“被需要”,通過真誠而巧妙的方式,讓他們感覺自己其實是被別人需要的、有價值的人。查拉圖斯特拉有壹次對著太陽說:“太陽啊,妳這個偉大的天體,如果沒有被妳所照耀的萬物生靈,妳的幸福何在?”,在尼采眼裏,太陽的幸福來自於巨大的被需要。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報道,某農村裏有壹位孩子,父母之中壹位已經離世,壹位身患重病,這個孩子白天上課,早晚打工或者撿垃圾,壹邊學習、壹邊照顧家人,小小的孩子不但撐起了這個家,而且在學校品學兼優。小小的孩子,為什麽生命裏能夠迸發出這樣強大的力量?答案就是“巨大的被需要”。在國外有壹位給監獄裏犯人帶來很多心靈幫助的傳奇人物叫達菲,他主張,“幫助壹個人的最好方式是,讓他幫助妳”。看過我們整部講座的朋友如果能記住這句話,我們就很欣慰了。在我們被需要的時候,當我們全心全意幫助他人的時候,我們全身專註於自身之外,這壹刻,我們就超越了自我之門,我們會被壹個更加博大的自我所感動,我們就會升起那種叫做“自我實現”的生命的意義感,生命的動力和方向便隨之而來。
第二種自我認知情況:被動認知。就是說他對自我的認識和未來的人生方向是被父母、家族、其他人、或者壹個強意誌的社會群體硬塞進去的,他沒能夠成功地主動思考過自我的問題,壹種意誌先行占據了他的思維,他所處的環境不具有包容性,被強輸的自我認知不容置疑,否則就會遭受到強烈的排斥,這是被動認知。對自我的認知不是由自己來完成的,那麽它的依附性和脆弱性可想而知。人生莫測,壹旦環境翻轉,帶來的就是痛苦的自我懷疑甚至自我的崩潰。歷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些年輕的侵華日軍或者納粹士兵,被教導成殺人的工具,戰爭的發動者有意把被侵略和被殺戮的人民在他們的意識裏去人性化(他們不是人,是原木!),他們慘絕人寰的魔鬼壹樣的行為只能給他帶來榮耀,而不會受到超我的懲罰。而當這壹切結束,乾坤逆轉、道義重評的時候,這些人或者因為無法面對而走向自我毀滅,或者深深懺悔,也有的在巨大心理壓力面前采取了選擇性遺忘或者記憶錯構來粉飾曾經的自我。我們回到當今的現實生活,其實也有很多孩子或多或少地存在被動認知,父母先選擇好了他們認為最有前途的職業,把這份職業理想強加給孩子,把自己對這個社會的看法灌輸給孩子,也總結出了在這個社會上獲得安全、不吃虧的壹套行為方式,訓練給孩子,但是,每每事與願違,因為被動認知壹是不深刻,容易和行為反應不協調,裏外兩層皮,二是非常容易被自我覺醒所取代。
第三種:虛假認知。虛假認知可以是主動的,但是與自我的真實情況存在嚴重的偏差,是壹種在不成熟狀態下完成的自我認知。受到環境、心理素質、人格特征、或者不恰當評價這些因素的影響,有的青少年過早地做出了明顯不符實際的自我認知,並且把這種認知封閉起來,呈現出壹種不開放、缺乏內省的心態。有的表現是過度高漲,過高地認識過去的自己,完美地在各方面評價現在的自己,不切實際地決定未來的自己。這並不能誤解成是胸懷壯誌的那種人,真正胸懷壯誌的人是開放的、可塑的。有的表現是過低地評價自己,就是自卑。還有的是偏離正常的軌道,把自己投入到壹個社會邊緣群體中封閉起來。虛假認知的壹個***同表現就是自我封閉,用壹種過渡警覺的態度來防禦自我認知的發展和變化。
第四種:推翻認知。當壹個人壹直以來都抱著壹種被動的自我認知或者虛假認知的情況下,壹但經歷壹個重大事件,承受了壹個重大結果,或者經受了壹種沈重的心理體驗之後,他對自己的過去深惡痛絕,斷然與過往決裂,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重新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這就是推翻認知。壹句代表性的感言就是:“過去的我已經死了”。
最後壹種:成熟認知。成熟認知是比較完美的壹種自我認知狀態,它表現是深刻的、完整的、客觀的、發展的,對自我包容的、對外界開放的,認識和反應是連貫的、統壹的,心理感受是安寧的、自在的、和諧的。不經過獨立探索、不經過心智磨礪、不經過膠著掙紮、不經過深刻內省,是難以獲得這種對自我認識狀態的。在這種狀態下,生命的動力被解放,生命的方向變清晰。
我們上面所說的其實就是青春期到成年早期心理發展的核心任務——自我同壹性的獲得,它的年齡跨度從12歲左右壹直到20多歲。我們渴望自己的孩子擁有壹個美好的人生,還有什麽比生命的動力和方向感更重要的呢?我們面對這樣壹個經歷著激情和深刻困惑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幫助他而不是塞給他壹個對自我的認識和對未來的描繪。當然,這是和孩子***同成長的過程中最具有挑戰性的壹課。我知道,我們很多父母自己也沒有深入地、理性地思考過自我這個哲學的終極命題。有時候,孩子會問我們壹個問題:“人為什麽要活著呀?”,往往這個時候是我們最難堪的時候。我們的回答要麽就是搪塞、要麽就是膚淺、要麽就是粗鄙、要麽就是晦澀,因為這正是壹個應該由我們鼓勵孩子,讓他自己找出創造性答案的問題。但是,即便是我們有這樣的見識,也未必當然具備這樣的能力。我們還需要首先真正認識自己的自我。現在作為父母的我們,獲得了壹個成熟的自我認知了嗎?為了讓大家深入地思考自我這個終極問題,我們就來談談自我到底是什麽?為什麽我們在最後壹集裏要進入這樣壹個哲學話題呢?因為,這是壹個我們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跨越的壹個課題,而這個課題又絕對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在這裏把壹個終極的思考留給大家去自己創造性地找到自己的專屬答案。
我們怎樣來認識自己呢?如果對壹個人說:“說說妳自己”,這確實是壹個讓人為難的問題。如果他說,我的名字、身高、家庭、學歷、履歷等等,這些都不是他自己,都只是壹個符號而已,就像身份證號碼,裏面包含著出生地、住址、年齡、性別等信息。符號本身不是自己。如果他說,我是壹個慷慨的、可靠的、忠實的人等等,這只是他在很少的壹群人面前的特征。如果他說,我是高大帥氣富有的人,這只是他面對壹位妙齡女郎時候的特征。如果他說,我是壹名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這只是他學生身份的特征。如此等等。我們為什麽說這些?就是因為讓壹個孩子全面地整合起對自己各方面的認識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隨著他情緒的變化,這些認知還會搖擺不定。我們要認識自己,不僅包括我們的壹般素質、能力品質、在充當各個社會角色的時候我們呈現出來的特點,我們的偏好,我們的信仰,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理想,我們的人格特點等等這些可以被認知的層面,還包括我們的情緒反應(經常讓我們自己也猜不透)、我們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壹般的行為方式等等這些更深層面的東西。所以,了解自我,談何容易,更何況壹個不諳世事的孩子。這條思想之路,只有我們父母親身曾經走過,才能夠理解孩子成長中最大的疑惑,支持孩子探索同樣的旅程。然而,認識自我,這可能是壹個需要終生尋找答案的問題。那麽,對於壹個青春期或者成年早期的孩子來說,自我同壹性獲得或者自我認知這個任務完成到什麽程度是合適的呢?這就要進入到“自我”到底是什麽這個千百年來人類思考的核心問題。思考過這些問題的父母,才能夠在孩子對自我產生困惑的時候,真正給孩子提供壹種力量,為他指出壹個探尋的方向。
當我們在各種場合下描述過自己之後,總會有壹種感覺,就是假如我不是這些角色中或者這些場合下的人的時候,有壹天我不是學生、不是兒子或者女兒、不是職員、不是丈夫或者妻子的時候,我還是我嗎?當然是!但為什麽還是呢?我們會推斷出來會有壹個不因背景而改變存在的“真正的自我”。它又是什麽呢?在這裏我羅列出各種理解和思考方式,但不去做出評價,留給大家自己思考的空間:
笛卡爾的說法:我,是壹個思想的東西,而且是壹個可以意識到自己在思想的東西。“我思故我在”。順著這個視野,那麽,我們是否總是對自己思考了什麽有壹個清醒的意識呢?
約翰?洛克的主張:自我就是我們的記憶,是我們所記住的過去的那部分心靈。他在1689年就提出了自我同壹的問題,是這樣表述:“這個意識在回憶過去的行動或者思想時,他追憶到多大程度,個人同壹性就達到多大程度”。順著這個視野,我們對自己過去的記憶有過主動的、深刻的整合了嗎?
弗洛伊德著名的理論是:我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快樂原則,它按此原則要求獲得壹切欲念中的東西;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它壓制本我的欲念;自我遵循現實原則,他負責在兩者之間斡旋,以維系人在現實世界的生存。順著這個視野,我們對自己的各個層面做出過認真探尋的努力嗎?
保羅?薩特主張:自我並不只是思想,也不是過去的記憶,自我總是存在於未來當中,它是我們要成為什麽的壹個目標。可不可以這樣理解薩特的話:自我就是對人生的選擇。按照這種理解,如果我們問年輕時代的王陽明妳是誰?他會說:“我是那個要成為聖人的人”。
如果壹位父母為孩子選擇了人生,恰巧被薩特遇上了,他會氣憤地說:“妳搶走了孩子的自我!”。順著這個視野,我們人生的方向感是清晰的嗎?
還有壹種有意思的理解,是赫爾曼?黑塞提出的,大意是:我,是壹個由無數雜亂的形式、階段表現、狀況、遺傳特征、各種可能性等等組成的混沌王國,我是壹只洋蔥頭,妳可以剝掉壹層又壹層,剝掉壹個身份、剝掉壹個在壹種情境下的表面特征,剝到最後壹層,再剝下去,發現最裏面是:noting!空的,什麽也沒有。順著這個視野,我們設想過在各種角色之下的那個我,它的真實意義了嗎?
當然,大家都知道,佛說:我這個概念就是壹個妄念,根本不存在我這種東西,是虛幻的,只有佛性。悟出這個道理就得到了大智慧。
如果妳執著在自己這顆洋蔥頭的某壹層皮被剝來剝去而感到痛苦時,佛的教誨確實可以幫助妳解脫。順著這個視野,我們有過把自我融入進壹個博大境界中這種體驗嗎?
最後,以亞裏士多德為代表的學說認為,自我不能被設想為壹個個體存在,自我是整個社會的產物,自我只在壹個社會***同體中存在。順著這個視野,我們有過把整個社會作為大背景來認識自己這樣的過程嗎?
這是對自我進行理解的多種角度,他為我們提供了各種啟發,雖然不能把任何壹種偉大的觀點強加給壹個孩子身上,那個自我是他的自我,必須由他自己去理解和創造。但是我們能夠憑借上面的各種視野,提供給自己和孩子壹種思維方向、壹張地圖、壹個經驗和壹個廣闊的空間。
不論現在孩子對自我如何理解,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他借鑒過那些人類偉大的思想,允許他發展自己的自由意誌去面對自我的問題,他就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因為自主本身就意味著責任。監獄裏的人對外界任何事情都不必負責,因為那些是不由他做主的;公司裏的會計對賬上的盈虧不必負責,因為賺錢的工作不是由他做主的。壹旦人對某件事做了主,他自然就擔起了相應的責任。並且,孩子的自由意誌壹旦被尊重,心靈的原動力也就會不被壓制地釋放出來。
壹個願意對自己負責任的孩子,壹個發展了自由意誌的孩子,壹個心靈充滿動力的孩子,他壹定是壹個充滿好奇和探索精神的孩子,壹個對大千世界抱持開放心態的孩子,壹個不拒絕發展和完善的孩子,壹個飽含熱情和創造力的孩子,壹個能夠對自己的行為、對他所影響的社會負責任的孩子。如果這些特征都被他自己所認識到了,對壹個年輕人來說,獲得了這樣壹種自我認知就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他的自我同壹性獲得的這個任務就算是以優異的成績階段性完成了。
當孩子有了這樣壹番發展成就的時候,他獲得了生命持久的動力。但是大家可能還在迷惑於壹個問題:這樣壹艘充滿動力的航船究竟要往何處去?這同樣是壹個大問題,因為自我認知既包括對自我的理解,還包括方向的設定,也就是“我是誰”之後緊接著“何處去”。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壹個人生意義的問題,也就是孩子們經常會問的:“人為什麽要活著的問題”。我還是想把人們在這個問題上壹些有代表性的見解羅列出來,不去評論,只給大家的親自思考做出壹些啟發。
有人說:生活是壹場遊戲。不需要過於緊張和嚴肅地看待妳的人生,象遊戲壹樣,要有壹個好的規則並去遵守它,要過得精彩,要享受它的過程,當然既然是遊戲,也要努力去贏。
有人說:生活是壹出戲。生活是對藝術的模仿,因循著壹部腳本不斷展開,壹邊前行、壹邊構造這個劇本。生活是壹個不斷展開的情節,是個性的連續發展。賦予生活以意義的並不是最後的結局或者終極的目標,而是,這出戲是否精彩。
有人說:生活是壹次飛翔。獲得自由是生活意義的本身,至於目標,那就是每壹站的快樂。
有人說:生活是藝術創造。是壹件像雕塑那樣的藝術品,為自己打磨,塑造自己的性格,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不管理想中的藝術成就能不能達到,至少要精彩,至少要有自己的風格,活出格調。生活應該被當做藝術品來評價,而不是盡管昂貴但卻是流水線出來的產品。
有人說:生活是壹場冒險。迎接挑戰和刺激,憑借自己的各種技巧遊刃與各種不確定性之中,沒有預先確定的完美結局,隨時落幕就是結局。
有人說:生活是壹連串無休止的欲望,欲望的滿足就是生活的意義。
有人說:生活是涅槃。欲望帶來痛苦,去除欲望就是去除了痛苦的根源,從而達到寧靜和諧的永恒快樂之中,生活的意義就在於這個過程。
有人說:生活是奉獻。壹個人生活的意義在於為社會和他人帶來的利益。
有人說:生活是榮耀。因為榮耀是生活最大的意義,所以他比生命本身更加重要。
有人說:生活是學習。生活就是壹次學習經歷,要嘗試各種東西,獲得各種經歷,這本身就是盡情享受生活。生活的成果就是所獲得的智慧。
有人說:生活是壹場投資。每壹段生活歷程都是壹次投資,既然是投資,就必須理性地考慮收益和回報。
有人說:生活是創造關系。生活的過程就是建立各種關系,生活的意義就在於“愛”。
對於生活的意義,還有很多理解,當然也包括很悲觀的解讀。這些思想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確實覺得很難去做出高低短長的評價,因為這些都來自於活生生的人生。
今天我們提出了人生的壹些終極問題,但是卻沒有進行明確的解答,因為,我提出了不應該由我來回答的問題。我希望父母也不要代替孩子去回答,當妳把上面這些觀點呈現給他的時候,相信孩子會比妳告訴他任意壹個更滿足。作為深愛孩子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在這些大問題上躑躅,難免會有那種處在深深不確定當中的焦慮,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難免習慣並且樂於看到我們的孩子象壹只駱駝壹樣,按照妳應該怎麽樣的目標,滿載交給他的資糧和賦予他的任務,平穩地走完人生。壹旦他表現出像壹頭饑餓的雄獅去創造、去放任自己的意誌的時候,我們往往害怕了。然而,壹旦這種焦慮被愛和美好的關系所彌合,父母得以去欣賞孩子自己創造的人生,這就是父母和孩子在***同成長道路上取得成就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