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ρgh
即:壓強=密度×重力系數×高度(即揚程)
舉例:
三公斤的水壓為 3bar=300000Pa
h=300000÷9.8÷1000=30.6m
即對應揚程為30.6m
擴展資料:
物理學上的壓力,是指發生在兩個物體的接觸表面的作用力,或者是氣體對於固體和液體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或者是液體對於固體表面的垂直作用力。習慣上,在力學和多數工程學科中,“壓力”壹詞與物理學中的壓強同義。
固體表面的壓力通常是彈性形變的結果,壹般屬於接觸力。液體和氣體表面的壓力通常是重力和分子運動的結果。
壓力的作用方向通常垂直於物體的接觸面。如果觀測到壓力的作用方向與接觸面並不垂直,通常是由於壓力和摩擦力***同作用的結果。
水泵的揚程是指水泵能夠揚水的高度。是泵的重要工作性能參數,又稱壓頭。可表示為流體的壓力能頭、動能頭和位能頭的增加,即
H=(p2-p1)/ρg+(v2?-v1?)/2g+z2-z1
式中 H——揚程,m;
p1,p2——泵進出口處液體的壓力,Pa;
v1,v2——流體在泵進出口處的流速,m/s;
z1,z2——進出口高度,m;
ρ——液體密度,kg/m?;
g——重力加速度,m/s?。
(離心泵的揚程與升揚高度(舉升高度)不同,泵的升揚高度是指泵將液體從低處送到高處的垂直高度。只有當泵的進出口容器都處於0.1MP,進出口管徑相同及管路阻力可忽略不計時,泵的揚程才與舉升高度相等。)
水泵的揚程是指水泵能夠揚水的高度,通常用H表示,單位是m。離心泵的揚程以葉輪中心線為基準,分由兩部分組成。從水泵葉輪中心線至水源水面的垂直高度,即水泵能把水吸上來的高度,叫做吸水揚程,簡稱吸程。
從水泵葉輪中心線至出水池水面的垂直高度,即水泵能把水壓上去的高度,叫做壓水揚程,簡稱壓程。即?水泵揚程= 吸水揚程 + 壓水揚程 應當指出,銘牌上標示的揚程是指水泵本身所能產生的揚程,它不含管道水流受摩擦阻力而引起的損失揚程。在選用水泵時,註意不可忽略。否則,將會抽不上水來。
水泵揚程=凈揚程+水頭損失 凈揚程就是指水泵的吸入點和高位控制點之間的高差,如從清水池抽水,送往高處的水箱。凈揚程就是指清水池吸入口和高處的水箱之間的高差。
(1)壓力是由於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互相擠壓發生形變而產生的,按照力的性質劃分,壓力屬於彈力;重力是由於地面附近的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而產生的。
(2)壓力的方向沒有固定的指向,但始終和受力物體的接觸面相垂直。(因為接觸面可能是水平的,也可能是豎直或傾斜的)重力有固定的指向,總是豎直向下。
(3)壓力可以由重力產生也可以與重力無關。當物體放在水平面上且無其他外力作用時,壓力與重力大小相等。當物體放在斜面上時,壓力小於重力。當物體被壓在豎直面上時,壓力與重力完全無關。當物體被舉起且壓在天花板上時,重力削弱壓力的作用。
(4)壓力的作用點在物體受力面上,重力的作用點在物體重心,規則的均勻的幾何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力可以使物體產生形變。例如,用木棒從各個角擠壓面團,可看到,當木棒離開後,面團上留下壹個個的凹坑,這種使面團發生凹陷形變的力為壓力。
不少學科常常把壓強叫做壓力,同時把壓力叫做總壓力。這時的壓力不表示力,而是表示垂直作用於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力。在工程上壓力和壓強叫法有時不嚴格區分(實際上工程師內部也會爭執,因為這兩個明顯是不同概念,在工程上各有不同的用途。
很多工件和產品的標牌上也不區分,常常將壓強標做壓力,這實際上是由於部分工程人員長期的習慣導致的,有些早期工程人員沒有受過很好的系統教育,工作中又沒有人指出所以壹直混淆),但是在具體計算時絕對不是壹個物理量,這種叫法是錯誤的或至少是不規範的,它們壹個是標量壹個是矢量,絕不等同。
只是在看工程類的書籍或文件的時候要知道有這麽壹種叫法,具體怎麽區分就看它所使用的單位是什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