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畫眉的詳細資料

畫眉的詳細資料

·中 文 名:畫眉鳥

畫眉鳥圖片集(18張)  ·物種分類:鳥類→雀形目→鹟科→噪鶥屬 ·拉 丁 名:Garrulax canorus ·英 文 名:Hwamei ·屬中文名:噪鶥屬 ·國內分布: 國內分布於甘肅、陜西和河南以南至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廣大地區,東至江蘇、浙江、福建和臺灣,西至四川、貴州和雲南,南至廣東、香港、廣西和海南島等整個華南及沿海壹帶。現已被列為國家壹級保護動物。

編輯本段野外鑒別特征

畫眉鳥

畫眉,學名:Garrulax canorus,也有人叫虎鶇、金畫眉。分類在雀形目鹟科畫眉亞科。 外部特征:中型鳥類,體長21-24cm。上體橄欖褐色,頭頂至上背棕褐色具黑色縱紋,眼圈白色,並沿上緣形成壹窄紋向後延伸至枕側,形成清晰的眉紋,極為醒目下體棕黃色,喉至上胸雜有黑色縱紋,腹中部灰色。特征明顯,特別是通過它特有的白色眉紋,野外不難識別。臺灣亞種通體橄欖黃褐色,密布暗褐色細縱紋,特征亦甚明顯。 (臺灣亞種無眉紋)。相似種白頰噪鶥頰白色,無白色眼圈,區別明顯,野外容易區別。

編輯本段形態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額棕色,頭頂至上背棕褐色,自額至上背具寬闊的黑褐色縱紋,縱紋前段色深後部色淡。眼圈白色,其上緣白色向後延伸成壹窄線直至頸側,狀如眉紋,故有畫眉之稱(臺灣亞種無眉紋)。頭側包括眼先和耳羽暗棕褐色,其余上體包括翅上覆羽棕橄欖褐色,兩翅飛羽暗褐色,外側飛羽,外翈羽緣綴以棕色,內翈基部亦具寬闊的棕緣。內側飛羽外翈棕橄欖褐色,尾羽濃褐或暗褐色、具多道不甚明顯的黑褐色橫斑,尾末端較暗褐。頦、喉、上胸和胸側棕黃色雜以黑褐色縱紋,其余下體亦為棕黃色,兩脅較暗無縱紋,腹中部汙灰色,肛周沾棕,翼下覆羽棕黃色。7月幼鳥上體淡棕褐色無縱紋,尾亦無橫斑,下體絨羽棕白色亦無縱紋或橫斑。9月幼鳥已和成鳥相似,但羽色稍暗,頭頂至上背、喉至胸均有黑褐色縱紋。 虹膜橙黃色或黃色,上嘴角色,下嘴橄欖黃色,跗蹠和趾黃褐色或淺角色。

編輯本段習性

棲息於丘陵及山地的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竹林等林下灌木層及次生林。常單獨或結小群活動,性機敏膽怯,常立於樹梢枝椏間鳴叫,鳴聲委婉動聽,繁殖期鳴叫更甚。雜食性,有時在樹上取食,有時在地上翻動落葉,尋覓食物。植物性食物包括種子、果實、草籽、草莓等占46%;動物性食物主要為昆蟲,有鞘翅目、直翅目、鱗翅目幼蟲等占54%。

編輯本段繁殖

繁殖期4-7月,壹年2次。營巢於茂密草叢、灌木叢間。巢呈杯狀,主要由樹葉、樹枝、竹葉構成,內墊有細草。巢壹般距地面0.3-0.5米。以樹葉、竹葉、莖枝為巢材,內襯以細草等;巢外徑壹般為132-200x132-170毫米,深75-100毫米。產卵2-4枚,卵重5-8克,卵徑24.6-29.0x19.2-22.6毫米,;卵天藍色,光滑無斑點。孵卵溫度在36.5-39℃。

編輯本段分布情況

國內分布: 國內分布於甘肅、陜西和河南以南至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廣大地區,東至江蘇、浙江、福建和臺灣,西至四川、貴州和雲南,南至廣東、香港、廣西和海南島等整個華南及沿海壹帶。 國外分布: 國外分布於老撾和越南北部。

編輯本段經濟用途

經濟用途: 它不僅是重要的農林益鳥,而且鳴聲悠揚婉轉,悅耳動聽,又能仿效其他鳥類鳴叫,歷來被民間飼養為籠養觀賞鳥,被譽為‘鶥類之王’馳名中外。因此每年不僅大量被民間捕捉飼養觀賞,而且大量出口國外。

編輯本段其他特征

為廣州市市鳥。該鳥為普遍性普通留鳥,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山丘的濃密灌木林中,喜歡在晨昏時於枝頭上鳴唱。畫眉性格隱匿、屬於膽子極小,領域性極強性情,雄鳥性兇好鬥。平時只有在秋季才會三五成群的出現,叫聲明亮悅耳,為鳴鳥中之佼佼者,常被捕捉飼養而成為籠鳥。由於畫眉雄鳥好鬥,不少地方都有人訓練其打鬥觀賞,甚至賭博。畫眉鳥食性雜,以水果、漿果、種子及昆蟲為主食,籠養畫眉的飼料主要是蛋炒米和適當的菜葉和昆蟲。每年春夏季節開始繁衍後代,壹窩約產3至6枚卵。畫眉鳥在世界各地都廣受愛鳥人士的喜愛。尤其是凱裏畫眉鳥更是畫眉鳥中極品中的極品。由於凱裏畫眉鳥能唱善鬥而受到全國畫眉鳥愛好者的喜愛,畫眉鳥愛好者都以擁有壹只正宗凱裏畫眉鳥而自豪。

編輯本段畫眉的馴養

畫眉鳥是屬於野生的鳥類,棲息在山野之中,接觸範圍大。壹般飼養來源,是從鳥店購得或鳥市購買,由於價格便宜,所以養者較多。 幼雛階段的畫眉,性較溫順,人工飼養起來也較容易,成鳥則因已習慣在山野,而性強難馴,但因其體格強壯,唱、打都較人工飼養長成者為佳,因此為玩家們所喜好。 它的飼養與訓練,如果不是很有經驗和富有艱毅耐心的人,是難以成功的。畫眉鳥家養以單籠飼養方式,不適合二只以上的同籠飼養。畫眉鳥飼馴的成功與否,主要區分在於是否既能托又能唱,如果不能托在手上鳴啼,而只是善於鳴叫,那就不能算是好鳥,也就是說那只是壹只沒玩出來的鳥,如果僅躲在籠內賊頭賊腦的模樣,每次都需要人用輔助物逗鳴的話,只能證明這是只沒有壹文價值的廢鳥了。托鳥是飼養畫眉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壹種功夫。 雛鳥的飼馴:玩家將雛鳥分為窩雛、軟毛、齊毛三階段,剛出世的幼鳥叫窩雛,羽毛已長成的叫軟毛,齊毛則是已換毛之後稱之。在這三個時期的鳥,性情最溫和且不怕生人,容易飼養,跳過此三個時期,就不是初接觸畫眉者所能勝任。 畫眉鳥要如何訓養?清代中葉有名為陳均者所寫《畫眉筆談》壹書,書中寫著:養育之法,尤當謹防外患,且使其習於人,每之與偕出入,使貓狗習見,習與為鄰,兩不肆毒,則不生恐懼,飲食自安。又說:或當日晴之時,或值花蔭之下,或聞它鳥之音,或遇人聲調喚,即睨睨如環,矢音不已,不知其置身樊籠之內也。音輕亮,能歌調效人語,並能貓聲狗聲、笛聲、雞聲及各鳥鳴聲,皆教之自人,其教之始,於雛時置臥側,每夜兮,棒擊其籠令醒,度音令習之,久久即能曲肖。若未吐音之初,欲辨其可否,則先置山澗潺潺處,聽其竊竊細語,即雄而能鳴者可教........這是我國飼養畫眉的古法,其中已大略說明了要旨。 幼雛取得後,可用小紙盒下墊棉布或碎紙條,讓它居住,雛鳥吱吱鳴叫時,以細竹片,尖端磨成橢圓型,挑起飼料漿,就其口邊撥動食,約二、三十分鐘壹次,且須註意它的排便情形,酌予增減時間,每次餵食時,清除其排便,直到其羽漸豐,且能自行啄食為止。 成鳥的訓練:出雛後的小鳥,在野外經過八、九個月的時間,羽翼豐滿,已可以擇偶遷居,過其獨立之生活。這時候的小鳥,因常在枝頭上跳來跳去,所以稱此時的小鳥叫跳枝。事實上已是完全成熟的成鳥,經此以後愈老愈壯,鳴唱愈佳,但也愈性強難馴,每見生人,就決裂吻,蹦跳不已,雖然如此,但壹般玩家都喜用這種鳥齡,來加以訓練。 因為馴養雖難,卻非絕對沒辦法,壹旦訓練成功,絕大多數都是唱、鬥俱佳的上乘極品。這壹時期的鳥,初入飼籠,沒有不驚慌亂蹦的,此時須先用竹條較密的矮身鳥籠飼養。初期將帷幔放下,不使其露面,放在人聲囂雜處,讓它先習慣人聲。習慣後,再將帷幔掀開壹半,成人字型開口,讓它露面看人,待其不畏人後,再置於群鳥之中,使之漸進叫唱,直至馴服熟練,方可高掛獻唱,才不至前功盡棄。畫眉俱有天賦的好嗓門,更具倔強好鬥的個性,畫眉鳥的訓練,換句話說,既在消除其野性,使其適應人類生活環境,能悠然自得,善解人意,終日高歌,使人怡然愜意。要達到這種意境,可不像學電腦,努力就可學成,要將壹只畫眉,飼養的能婉轉高歌,並驍勇善戰,除了要用高度的耐心,和漫長的時間來飼養外,還必須依循鳥的本性,漸次養成,才會有成功的希望。

訓鳥三部曲

壹般訓練畫眉的過程;分為遛鳥、靠鳥、打鬥練習。 遛鳥:本已馴服的鳥,在見到生人,或不同環境時,又野性大發,驚悸亂撲。這表示平常接觸範圍太小,才會既驚慌又怕生。消除這種現象的方法,最好在晨、昏提著鳥籠外出 ,至公園林地,將鳥籠掛在樹上,讓其鳴唱,使之習於更換新環境。行進時,需提籠並放下籠衣,隨人行進時的兩臂,自然的擺動,切記不可過於劇烈。遛鳥時,漸進式的掀起籠衣,直到全部掀起帷幔,不再跳動也毫無懼色,遛鳥的功夫,算到家了。 靠鳥:畫眉最善於模仿同類及其他鳥類鳴唱,為了讓它學取更多鳥鳴聲,我們需帶它至鳥場,或鳥類眾多的地方,讓它領略、學習壹下善鳴者的歌聲,時間久了,自然它就會學習這些善鳴的鳥,高聲鳴唱,而且更變化無窮、悅耳動聽。要特別註意的是,畫眉鳥好勝,如非有十足把握,決不可與善鳴的畫眉鳥靠的太近,而且要放下籠衣,讓它只能聽到聲音,不會照面,壹發覺有不支的現象,要立刻提開,如果不這樣做,壹旦失敗,有可能影響它,至終生不再鳴唱的程度。 打鬥練習:畫眉鳥馴熟之後,才可學習打鬥,以增進其戰鬥技能,初時只可小試不能大鬥,更不可與雀壇稱霸的鳥王相拼,否則壹遭敗北,士氣難振,從此未戰先餒,曳兵而逃,怎麽也不劃算。應選實力相當者練習,不待勝負分曉,在適當的時機,就要將它們分開,停止戰鬥,這樣兩鳥都會認為戰勝對方,自鳴得意,振翅高鳴,意猶未盡。如此漸進練習,才能愈來愈勇,正式對壘時,自然奮不顧身,勇往直前,打個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