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創設作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資源,越來越受到學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給幼兒創設良好的幼兒園已成為幼師工作的重要內容之壹。那麽,幼師如何給幼兒創設壹個有價值的幼兒園環境呢?
壹、室內環境設計方法
1、室內墻飾布局要合理,每面墻壁設計什麽板塊,教師要心中有數:如,教室後面主墻面,應該突出"主題互動",因為"主題互動"內容較多。其它小墻面可以設計壹些常規性的互動內容。如,"好孩子棋"、"幼兒壹日活動安排"、"字寶寶樂園"等專欄,這些專欄主題單壹,不需要太多的空間。
2、各個板塊大小要勻稱,高低錯落有致,體現美學觀念:高出部分,可以放壹些供孩子們欣賞的作品。如"數字寶寶" "藝術作品"等。讓幼兒在視覺欣賞中潛移默化受到教育。低處還可設計壹些能與幼兒互動的或需要幼兒動手操作的內容,如 "小小氣象角""字寶寶樂園"等專欄,讓幼兒在與墻飾的互動中獲得知識體驗。
3、墻飾布置要生動形象、富有美感:墻飾布置不僅僅體現教育價值,還應具有審美價值。我們在設計墻飾背景或圖案時壹定要美觀,讓孩子感興趣,能吸引孩子的註意力。如,布置春、夏、秋、冬主題時,先設計出不同的背景,再設計出"春姑娘""夏哥哥""秋姑姑""冬爺爺"的形象,使墻飾美麗、富有情趣,充滿誘惑感。孩子們看到後特別喜歡,在壹天天的參與、欣賞中,完成壹幅幅美麗的季節畫面。
4、確定主題,明確目標:互動墻飾的主題應該是孩子們感興趣的並與教育目標和內容相適宜。本著這壹點,我在確立主題墻飾時,有時是根據季節變換確立主題,有時是根據教育內容確立主題,有時是根據孩子的興趣生成主題。我認為作為農村幼兒園來說,師資力量薄弱,幼兒經驗缺乏,各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差,因此,在創互動墻飾中,可以以預成課程為主,在此基礎上逐漸豐富、發展和完善教育內容。例如:我班的"我長大了"主題墻飾,是根據課本中"我長大了"這部分教育內容,進行歸納整理,設計出"小時候的我"、"現在的我"、"將來的我"、"變化的我"四個小主題。通過這些小主題,讓墻飾與教育內容和目標與幼兒互動起來,體現了主題內容隨著學習活動的展開而不斷發展和深化,使幼兒能不斷主動獲得有益經驗。
5、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在創設互動墻飾中,有時我們選擇的主題不在幼兒的興趣點和關註點上。要讓墻飾與幼兒互動,達到教育目的,這就需要我們想辦法去激發興趣。例如:在設計"我進步了"這個專欄時,我先設計制作壹個蝸牛形象,然後對孩子們說:這時壹只可愛的蝸牛,他是來和妳們做朋友的,他每天都在看著妳們,看誰做得好,就給他升格,看誰做得不好,就給他退格,走在最前面的可以當壹周的班長,孩子們的興趣被激發起來。在以季節為主題的互動墻飾中,每換壹次內容我都要進行壹次談話活動。如,布置"冬爺爺來了"主題時,設計完背景,就模仿老人的語氣錄了壹段話:"親愛的孩子們,妳們好,我是冬爺爺;秋姑姑走了,我就來到妳們身邊,我也有壹些禮物要送給妳們……"聽到錄音機裏神秘的聲音,孩子們壹下子被吸引住了。
6、積極參與, 樂於動手:從內容的確定,材料的搜集,到圖案設計與制作,都要有師生***同進行。把材料搜集當成學習的過程。本著孩子們能做的就放手讓做,孩子們能想的就放腦讓想的原則,哪怕是抹膠水這類的小事,也盡量讓孩子親自做,體現出幼兒的參與性。
7、循序漸進,難易得當:墻面布置的內容應註意縱面、橫向發展的序列。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是壹個基本立足點。小班的墻飾應該結構簡單、色彩鮮明,感官刺激明顯;供給他們操作的物品應該形狀單壹。到了中班,幼兒的感知認識能力都比小班提高了壹步。這時的墻飾可以逐步增加壹些啟發性比較強的內容。
如:“小蝌蚪找媽媽”隨著故事情節的推移,小蝌蚪先長出了兩條後腿,然後長出了兩條前腿,最後尾巴沒有了,黑乎乎的身體上也穿上了綠色的衣服,小蝌蚪終於變成了小青蛙了。這類比較形象生動的墻飾,能夠激發幼兒的觀察興趣,啟發思維,吸引他們動手操作。與小、中班相比,大班幼兒已能初步分辨是非好壞,開始懂得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此時的墻飾所包含的思想內容應該更廣、更深刻,操作性也應更強。
例如:同時“三八節”的墻飾布置,小、中、大班又各有不同。小班以“媽媽愛我,我愛媽媽”為主題,展出“我和媽媽”的照片,貼上送給媽媽的禮物。中班的主題是“媽媽為我做衣服,我為媽媽做手袋”幼兒把自己創制出的各種各樣的衣服,畫出的各式手袋,貼在墻壁上。大班以“媽媽的壹天”、“媽媽多辛勞”為主題布置墻壁。在用廢舊物制成的時鐘下展示出媽媽上班、做家務、照顧孩子、燈下學習等內容的壹天辛勞的生活。
8、適時更換,保持新鮮:幼兒園的墻面裝飾,不僅僅是為了美化,還在於它必須服從教育的需要,是完成教育目標的壹種形式和手段,它能誘發、引導、甚至直接決定幼兒進行活動的結果,將教育的主題內容轉化為形象具體、色彩鮮艷、生動有趣、賞心悅目的墻飾,即寓教於墻飾之中,讓墻飾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
例如,以小班主題“春天到了”為例布置墻面裝飾。我首先在墻壁上畫壹棵枝多葉少的大樹和兩個穿著冬衣的幼兒園孩子,隨著氣候漸漸變暖,幼兒發現園外樹上葉子增多了,幼芽長成了葉子,樹下的小草越來越綠。於是,幼兒給大樹換上了綠衣服(葉子),孩子的冬衣也換成了毛線衣。當春雨來到的時候,老師鼓勵幼兒觀察,看天空中的雨和落地後的雨,又讓幼兒輪流打著雨傘,穿著雨鞋,感受下雨的情景。幼兒回教室後給那棵大樹掛滿了雨滴,草地上也積起了水坑,兩個孩子也添上了雨傘和雨鞋……春天樹枝發芽,小鳥嘰喳;夏天樹茂葉盛,知了鳴唱;秋天樹葉金黃,小猴玩耍;冬天雪壓枝頭,大地雪白。幼兒通過親自參與墻飾的布置,從壹年四季樹的變化中,感受到了四季的主要變化特征,並激發了自己對自然的熱愛。這遠比學壹首歌,聽壹個故事,畫壹幅畫,感性得多。
二、主題環境的設計方法
9、根據季節的變化不斷更新內容:壹年四季不斷交替,人們視四季變化很平常,但作為幼兒園的教師要把這平常的自然現象看作不平常,經常賦予新的內容,使幼兒通過室內環境的不斷變化,不斷地獲取新知識。季節的變化,可使幼兒看到動植物生長與季節的關系,學習了知識;季節色彩的變化,滿足了幼兒的需要,也激發了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情感。根據季節的變化布置墻面,同樣要求教師要帶領幼兒進行壹系列的教育活動。
例如:墻面布置“春天”,在常識教育活動中讓幼兒認識春天氣候的特征,柳樹發芽,桃樹、迎春都開滿了小花,冬眠的小動物已蘇醒,燕子從南方歸來,小蝌蚪、小魚在河水中遊來遊去,春天是播種季節。在語言教育活動中給幼兒講述“桃樹開花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讓幼兒朗誦詩歌“春天的秘密”。在音樂教育活動中讓幼兒唱“春天多美好”、“春天在哪裏”。在繪畫教育活動中讓幼兒畫小花、小草、柳樹、桃樹、迎春、小魚、小蝌蚪等,並用彩色紙折疊小花、小草、青蛙、小魚、小燕子等。在這壹系列的教育活動的基礎上再進行關於“春天”的墻面布置。“春天”這個主題內容比較豐富,根據班內教育活動進展的情況,墻面布置可分兩至三次進行,先選擇部分內容讓幼兒制作掛在墻面上,以後逐步增加內容,不斷完善到壹幅完整的描述春天特征的大型墻壁畫。
10、根據節日的性質布置環境:教師要根據節日的性質布置環境,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幼兒從中受到教育。“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五壹”國際勞動節、“八壹”建軍節、“十壹”國慶節,這些節日都比較莊重,要形成節日的莊重又熱烈的氣氛。如“十壹”國慶節可以制作些國旗、五足、彩旗、紙花來裝飾環境,教師和幼兒***同畫天安門。“六壹”國際兒童節是孩子們自己的節日,應根據幼兒年齡的不同開展“我是小主人”的活動。幼兒在教師指導下,將自己所學的本領都施展出來,可以制作彩旗、彩帶、紙花、窗花等來裝扮活動室,制作些小禮物送給老師、小弟弟、小妹妹們,還可以互相贈送。元旦、春節的環境布臀要體現出節日的喜慶、吉祥的熱烈氣氛,要多用紅色來渲染節日的喜慶氣氛,可以制作拉花、彩鏈、彩環、彩球、燈籠、窗花、紙花、民間小掛飾等來裝點活動室。
除了以上節日外,還有重陽節、教師節、愛鳥周、愛牙日、糧食日、無煙日、交通日等,結合這些節日教師可以根據本園及本班幼兒實際情況進行教育。
11、設計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內容:幼兒社會性是指幼兒在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漸獲得周圍社會生活的各種社會觀念、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形成人與人的情感關系、穩定行為、互相交往技能的過程,使幼兒逐漸適應社會,成為獨立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由於當代幼兒在社會性發展方面存在眾多的不良問題,以及未來社會對人素質的高要求,對幼兒進行社會性培養就顯得非常重要。
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內容包括同情心、責任感、自制力、自信心、同伴交往、克服困難與挫折、獨立性、堅持性、活潑開朗的性格等九個方面。教師除進行專門及隨機的教育活動外,還應充分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可與主題活動、季節、節日結合起來。例如“小動物如何過冬”的主題活動,可以培養幼兒同情愛護小動物的情感。“愛鳥周”和“神秘的海底世界”可教育幼兒保護環境,保護環境等於保護自己,培養幼兒愛護動物的感情。國慶節的裝飾,可以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師可設計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內容。如“應該這樣做”、“相信自己能行”、“在家我也能這樣”、“我有責任這樣做”、“遇到困難怎麽辦”、“誰對,誰不對”、“高高興興上幼兒園”、“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