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初二 《說不盡的橋》綜合性學習 迷人的橋

初二 《說不盡的橋》綜合性學習 迷人的橋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說不盡的橋

壹、活動目標

1.領略我國豐富的橋文化,提高文化素養;

2.比較全面地了解橋,如橋的結構、功能、建築材料等,並能用說明性的語言介紹具體的橋;

3.養成善於觀察、思考生活中的現象,從中獲取知識的習慣。

二、教師準備

1.了解關於橋的力學原理及橋的分類等科學知識,準備壹些相關資料和圖片;

2.了解當地的各種橋的情況。

三、活動指導

活動導入:

在學習完《中國石拱橋》後,即可將這次活動要完成的任務介紹給學生。可以這樣來喚起學生的興趣:從“中國石拱橋”這個題目裏,我們就能得到兩個關於橋的分類的知識,壹是從結構著眼的──“拱橋”,壹是從建築材料著眼的──“石”。那麽,除了拱橋外,還有什麽結構類型的橋?除了石橋外,還有什麽其他材料的橋呢?

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同討論壹些問題,以促使學生用新鮮的眼光來打量已經被忽視的橋,如:怎樣給“橋”下定義?為什麽要建橋?等等。

第壹項活動:橋梁大觀

教師把有關橋的分類的材料印發給學生,讓學生仔細研讀,並隨時提出疑難,與同學交流。同時可推薦幾本橋梁學著作,讓有興趣的學生閱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廣泛地搜集著名的橋的資料,然後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這個過程可以鍛煉學生的理解力、搜集資料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給有特色的橋建立小檔案,內容包括:修建時間、地理位置、主要數據、作用與意義、建造者等,還可以附上關於橋的小故事。這個過程可以鍛煉學生整理資料的能力。

第二項活動:迷人的橋

這項活動要求學生在搜集、整理完相關信息後,在班上口頭表達出來,要表達得生動有趣,牢牢地吸引住大家的註意力。

第1小項:

橋的名稱的由來是多種多樣的。有的由所在地命名,如趙州橋;有的由形狀命名,如周莊的鑰匙橋,是相鄰的兩座橋恰好構成鑰匙的形狀,又如蘇州的寶帶橋,是因為橋的外觀像壹條腰帶;上海朱家角的放生橋,則得名於這裏有人們在橋頭將魚蝦放生的習俗。西湖的斷橋如何得名則眾說紛紜,壹說孤山之路到此而斷;壹說段家橋簡稱段橋,諧音為斷橋;壹說大雪初停,登寶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皚皚如鏈。日出映照,斷橋向陽面積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橋面壹痕,仿佛長長的白鏈到此中斷了,因此叫斷橋。

可以建議學生準備壹些圖片,壹邊講述壹邊在圖片上示意。

第2小項:

詩歌:“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歌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俗語:“船到橋頭自然直”“我走的橋比妳走的路還多”

第3小項:

關於當陽橋(現在湖北省當陽市玉陽鎮有其遺址)的故事:曹操統帥五十萬大軍殺氣騰騰地直奔劉備駐地新野。當時,劉備手下的戰將只有關羽、張飛和趙雲,士兵不過三千人,勢難抵擋曹操的大軍。於是,劉備打算率領部下逃到江陵。但他不願把老百姓丟下不管,百姓也不願與仁厚的劉備分開,於是,十幾萬拖兒帶女的老百姓跟在劉備大軍的背後,每天只能走十幾裏路。而追趕的曹軍日行三百裏,終於在長阪坡趕上劉備軍隊。劉備的眷屬失散。趙雲神勇,幾進幾出曹軍,救出劉備的兒子阿鬥,至當陽橋時,無力對付敵兵,幸好張飛騎馬立在橋頭,幫趙雲擋住敵兵,趙雲得以和劉備重聚。曹操帶領的大部隊隨後趕到橋頭,在張飛的三聲怒喝下,曹操的壹名戰將夏侯傑被生生嚇死,而曹操自己也由疑到驚到怕,慌忙掉轉馬頭,他的部下更是狼狽逃竄。張飛在當陽橋上的神勇氣概在京劇名段《長阪坡》得到大力渲染:當陽橋頭壹聲吼,喝斷橋梁水倒流。

關於大渡河上鐵索橋的故事,可參看人教社小學語文課本裏《大渡河》壹文。

第4小項:

生活中的橋起著聯結、溝通的作用,人們從這壹點出發,賦予“橋”這個詞語以聯結、溝通的意義。商橋、書橋等這類詞中的“橋”都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

第5小項:

要著重搜集比較有紀念意義或欣賞價值的橋的圖像,最好能加上貼切而精彩的解說詞。

第三項活動:思考、調查與研究

這項活動意在讓學生留意生活中的現象,養成善於觀察、思考的習慣。

第1小項:

強調寫“壹篇介紹性”的文字,就是要求寫成說明性的文章。教師要提醒學生註意不要在有關橋的故事上花費太多筆墨;又因為是寫自己周圍的橋,有的學生可能情不自禁地會抒發自己的對橋的感情,這是允許的,但要適度,否則寫成的作文就不是說明文了。

第2小項:

立交橋通過增加道路層次來緩解車流密集地段的交通壓力。由於層次多,結構比較復雜,再加上有時路標指向不明,使得司機在立交橋上無所適從,學生寫“司機指南”式的短文就顯得很有針對性。如果學生發現立交橋在設計上有不合理的地方,也可以提出來。

第3小項:

這是壹次帶有社會調查性質的活動,雖然給出的議題是不少人拒不使用人行天橋,但是如果有的學生發現情況並非如此,那麽他也完全可以就天橋為什麽得到大家的接受和喜愛進行壹番調查。

可以列入調查範圍的問題很多,如:天橋使用率高不高?誰習慣於走天橋?誰對天橋視而不見?天橋在使用率上存在較大差別,原因是什麽?設置天橋時,應該考慮哪些因素?等等。

第四項活動:我做橋梁設計師

第1小項:

意在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持贊同意見的學生理由有:連心橋更富於想像力;連心橋表達了美好的願望;讓觀眾當場設計橋,帶有遊戲性質,不能強求設計出的橋能變成現實。持反對意見的學生理由有:畫連心橋只是投機取巧,掩蓋他完全不懂造橋原理的事實;橋梁專家宣布畫連心橋的觀眾獲得優勝,只是活躍現場氣氛而已。

第2小項:

意在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借以激發他們的科學意識。

對未來橋的設想是建立在對目前的橋存在哪些不足與缺陷的認識基礎上的,所以可以先讓學生討論在他們看來現在的各種類型、各種用途的橋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然後才暢想未來的橋是什麽樣子。老師要隨時為學生作點評,若學生的設想中有的現在已經成為現實,要指出來。

四、活動建議

學生在生活中能隨處見到橋,所以這次活動的難度不太大。但如何使活動不停留於表面,而是深入下去,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能力,獲得知識,感受趣味,就要求老師時時註意明確任務與要求,有時還要給予指導和建議,給學生壹些思路和線索。總之,要使學生在開始解決壹項任務時知道從什麽地方入手,進行過程中知道做哪些事情,結束時能采取恰當的方式成果展示出來。

不要求學生對橋梁力學有較清楚的認識,但如果有的學生對這方面有興趣,可以建議他們通過閱讀有關資料,獲得這方面的知識,然後在班上向同學們做壹下匯報。

可以事先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註意搞好各有個性與特長的學生之間的搭配。

五、活動評價

全部活動結束後,各小組把活動成果以報刊或小冊子的形式展示出來,在班上展覽,讓大家欣賞、評價。

參照課程標準對7~9年級綜合性學習方面規定的目標。

六、有關資料

1.中國古代的橋(潘洪萱)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橋。早在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於陜西省藍田縣藍峪水上的藍橋,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橋的壹個代表。《詩經·大雅·大明》第壹次記敘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專供帝王使用的浮橋。長江、黃河上曾設過近二十座浮橋。第壹座黃河浮橋建於公元前541年臨晉關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後子,怕被景公殺害,乘車逃奔晉國途中所建。第壹座長江浮橋是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建造的,橋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間的江上。

吊橋首創於我國,吊索由藤索、竹索發展到鐵鏈。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鐵鏈吊橋,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橋始建於東漢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為世界少有。

灞橋、洛陽橋、安平橋、虎渡橋、紹興八字橋、陰平橋、程陽橋等是木、石梁橋的代表。西安灞橋建於漢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橋,它用四段圓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間還加石柱)形成壹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組成壹座輕型橋墩,墩臺上加木梁並鋪設灰土石板橋面。是石柱墩的首創者。

“閩中橋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別是南宋)閩中地區大量建造石梁橋的真實寫照。南宋壹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余座石梁橋,其中五公裏以上的長橋就有四五座。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宋紹興八年到二十壹年(1138—1151)建造,長約2.5公裏,故又名五裏橋,用花崗石砌築,為我國現存最長古橋。1240年建成的虎渡橋(又名江東橋),它最大的石梁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噸,即使在今天要開采、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難的。1979年5月,我國有關部門發現現存最古老的石梁橋──晉江縣大橋和小橋,這兩座橋均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紹興八字橋是座宋代城市石梁橋,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證了水陸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陽橋坐落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河上,是壹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梁橋,建於1916年,全長64.4米,分四個橋孔,每孔凈跨12.2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橋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寶塔型、宮殿型橋亭,橋亭檐層層而上,如翼欲飛,宏偉壯觀。整座橋梁建築不用壹顆鐵釘或其他鐵件,均采用榫槽結合或竹木梢釘,但結構聯系卻十分牢固。程陽橋精湛的建橋技術充分顯示我國侗族人民傑出的智慧和創造力。

四川灌縣的珠浦橋是竹索橋的代表,它位於著名的都江堰口,橫跨岷江的內外兩橋,長340米,8孔,最大壹孔跨徑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細竹篾編織而成,橋的兩端和中間石室中,安放絞竹索和木絞車等設備,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歷代時毀時修。瀘定縣的大渡河鐵索橋建成於1706年4月,凈跨100米,凈寬2.8米,橋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鐵鏈9根底索承重,兩邊各放二根作為扶手纜。每根鐵鏈平均由890個扁環扣聯而成,重約壹噸半。1935年紅軍長征中,飛奪瀘定橋,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跡。它在國際橋梁展覽活動中多次展出。據調查,跨徑不小於瀘定橋的鐵鏈橋或鐵眼桿橋,在四川、雲南山區不止壹座。由於它結構簡單、用料節約,當地人民又有世代相傳的建造經驗,因此解放後這種橋型不僅沒有淘汰,還有所發展。

趙州橋、寶帶橋、盧溝橋、楓橋以及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十七孔橋等都是拱橋的傑出的代表。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第壹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橋,歐洲在趙州橋建成七百余年後才采用弓形拱。

解放後,橋梁建築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勝利建成,標誌著我國橋梁建設事業達到了先進的水平。

(選自《旅遊天地》1980年第3期)

2.橋梁審美觀(樊凡)

橋梁主要用於交通負荷、跨越障礙,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橋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壹座不堪使用的危橋,搖搖欲墜,也就沒有什麽美可談了。因此,橋梁結構的造型應表現出有力量、穩定、連續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顯示功能的保證性。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們的美感。對於不同用途的橋梁,如園林、城市、公路、鐵路橋梁等,或同壹用途而其所在環境條件不同時,其結構及各項附屬設施的造型都應準確鮮明地表現出符合使用要求,並能恰如其分。這也就是壹種美的因素。就所有橋梁而論,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鑒賞要求在其重要性上,並不是等量齊觀的,它隨著建橋目的和建橋環境等因素而有所差異,並通過造型表現出來為人們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橋和繁華城市中的園林橋應當各自“量體裁衣”地選擇適合的型式。

正確的橋梁審美觀是功能、技術、經濟與美觀融合壹體,***同作用,美寓其中。

3.橋梁美十則(樊凡)

關於橋梁美,很多人早就關心了,並提出過很多設想和措施,關於橋梁美的形態規律、審美標準等等,從壹些文獻資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類多不壹致,可以說是眾說紛紜。現參考這些資料,並結合我國橋梁工程中習用的壹些原則,以簡單明了的形式擬以下橋梁美十則,並列舉橋例分別論述。這十則是:1.環境的協調;2.主從與對稱;3.韻律;4.均衡與穩定;5.統壹;6.比例與尺度;7.連續與明暗搭配;8.力線明快;9.色彩;10.風格。這些法則也可以說是達到“協調”的法則。

(以上兩則資料均選自《橋梁美學》,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4.橋名談往(茅以升)

萬物皆有名,有的還要有專名,就像人有名字壹樣。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國近代橋梁,受了西方影響,題名時,總是從地理觀點出發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壹望而知,就行了。鐵路公路上,更是用裏程標記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裏橋”,那才真是確切不移的。然而我國古時橋名,不是這樣。它總要有些文學氣息,使人見了,不由地發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紀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詩情畫意,為之心曠神怡。這樣,通過慎重題名,壹座橋的歷史、作用或影響,就立刻表現出來,因而容易流傳。橋的“身價”,也因此而擡高。壹座橋出了名,它的名字還會跟著多起來,除了正名,還有俗名、別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學名,還有別號、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間自然而然地逐漸形成的,有的卻是文人學士,要借此而為自己題名的。總之,橋成就要題名,成為風氣,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壹個特色。

橋的題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壹樣,壹般都是兩個字,有時只有壹個字。就只這壹兩個字,而能顯示出橋的特征,正是我國文字的妙用。這是由於我國歷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學裏的成語豐富的緣故。文史裏的財富,大為橋名增光。然而橋多了,關於它的典故和成語也反過來為文史服務。比如,《史記》裏“信如尾生”壹辭來自橋的典故,《阿房宮賦》裏,“長橋臥波”壹辭來自橋的成語。橋的名字題得好,它對文史就可有貢獻了。橋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現在來介紹壹些橋名,借以窺知我國橋梁文學的豐富,它也許是世界無雙的。先談單名。較著名的有:“藍橋”,在陜西藍田縣藍溪上,“傳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雲英處”;“楓橋”在蘇州,唐張繼有《楓橋夜泊》詩;“斷橋”在杭州西湖,唐張祜詩:“斷橋荒蘚合”,明朝莫仲有《斷橋殘雪》詞等。但單名之橋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專名,其中有的以材料為名,如“石橋”,梁簡文帝即有《石橋》詩:“寫虹便欲飲,圖星逼似真”;“鐵橋”,明朝吳兆元有《渡鐵橋》詩:“寶筏群生渡,金繩八道開”;“竹橋”,杜甫有《觀造竹橋》詩等。有的指明橋的所在,如“山橋”,梁簡文帝詩:“臥石藤為纜,山橋樹作梁”;“江橋”,唐杜甫詩:“山縣早休市,江橋春聚船”;“野橋”,唐劉長卿詩:“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橋的形狀,如“方橋”,唐韓愈詩:“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斜橋”,宋朝歐陽修詩:“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橋畫舸通”;“畫橋”,宋朝範與求詩:“畫橋依約垂楊外,映帶殘陽壹抹紅”;“朱橋”,唐朝鄭谷詩:“朱橋直抵金門路,粉堞高連玉壘雲”;“天橋”,山西太原保德州及雲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斷上連,石梁跨之,兩巖激水濺珠,宛如梅綻,人呼為不謝梅”等。有的與橋畔景物有關,如“花橋”,福建寧德縣、湖北長陽縣及廣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橋煙雨”之稱;“柳橋”,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彥詞:“水漲魚天拍柳橋”等。有的比較特殊,如“草橋”,在北京右安門外;“席橋”,在山東東平縣,“相傳宋真宗東封泰山,車駕經行,以席鋪藉”;“瓜橋”,浙江富陽縣,“世傳孫鐘設瓜於此橋”;“鴨橋”在陜西陜城。“金橋”在山西上黨,唐潘炎有《金橋賦》。更有事涉怪誕的,如“暗橋”,在安徽建平縣,“舊傳伍員奔吳,避於山中,追者至此,雲氣護之,員及橋而天暗”;“鬼橋”,《初學記》“上方有鬼橋”;“赤橋”,在山西太原晉水北渠上,“宋太宗鑿臥龍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橋名用兩個字是最普遍而又標準化的,單名的橋已經不少,雙名的更是多得多。試思每橋皆有名,在我們古老的大國,該有多少橋名啊!然而在這成千上萬的單名和雙名中,重復的究竟不多,如果把這所有的橋名都搜集起來,編成壹部《中國橋名錄》,該是夠洋洋大觀的了。

現在再來舉壹些雙名的例,說明橋名的豐富多彩。根據反映內容,壹部“橋名錄”可分為五章。

第壹章是“表揚”。首先是表揚橋的功用的,如“安濟橋”,即“趙州橋”,在河北趙縣南河上,壹名“大石橋”,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跡也”;“萬安橋”,即“洛陽橋”,在福建泉州,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滅渡橋”,在江蘇吳縣,橋成“南北往來者踴躍稱慶,名滅渡,誌平橫暴也。”“安平橋”,在福建晉江,建成於宋紹興二十二年,全長2070米,俗名“五裏橋”,舊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傳說。其次是表揚造橋人物的,如“績麻橋”,在湖北孝感縣,“世傳居民女績麻所建”;“夫婦橋”,即四川灌縣竹索橋,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續成之;“葛鏡橋”,在貴州平越,明萬歷間葛鏡建,“屢為水決,三建乃成,靡金巨萬,悉罄家資”。

第二章是“紀事”,記載有關橋的流傳下來的故事。如“萬裏橋”,在四川成都南門外,“昔孔明於此餞費聘吳,曰萬裏之行,始於此矣”。唐陸肱有《萬裏橋賦》,宋呂大防有《萬裏橋》詩,杜甫詩:“萬裏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唐張籍詩:“萬裏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宋蘇軾詩:“我欲歸尋萬裏橋,水花風葉暮蕭蕭”,宋陸遊詩:“雕鞍送客雙流驛,銀燭看花萬裏橋”。“馬橋”,即“升仙橋”,在四川成都北,西漢司馬相如不甘貧賤,立誌做官,“嘗題柱雲,大丈夫不乘馬車,不復過此橋”,唐岑參有《升仙橋》詩:“及乘馬車,卻從橋上歸”,宋京鏜有《馬橋記》雲:“茲建橋以馬名,自是長卿之遺蹤亦不泯矣。”“蘭亭橋”,在浙江紹興,“晉王右軍修禊處,橋下細石淺瀨(lài賴),水聲晝夜不絕”。“洗耳橋”,在河南汝州,相傳堯要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自命清高,認為聽了這話汙了自己的耳朵,此橋所在“即許由洗耳處”。“虎渡橋”,在福建漳州,亦名江東橋,“江南橋梁,虎渡第壹,昔欲修橋,有虎負子渡江,息於中流……乃因壘址為橋”。“宵市橋”,在江蘇揚州,即“小市橋”,“相傳隋煬帝時於此開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過橋名,來表達思想感情。如“銷魂橋”,即“灞橋”,在陜西西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取江淹別賦句,又呼為銷魂橋”。唐王之渙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明葛壹龍詞:“橋上飛花橋下水,斷腸人是過橋人。”“思鄉橋”,在河北豐潤,“宋徽宗北轅過橋,駐馬四顧,泫然曰,吾過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還鄉矣……人乃謂思鄉橋也”。“至喜橋”,在四川廣安,“昔歐陽修自吳入蜀,喜路險至此始平”。“情盡橋”,在四川簡陽,唐雍陶《題情盡橋》詩有序雲:“陽安送客至情盡橋,問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橋”,在陜西西安,“中官初入選,進東華門,門內有橋曰皇恩橋……俗呼曰忘恩橋,以中官既富貴,必仇所生,蓋恥之也”。

第四章是“寫景”,美化橋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橋”,在江蘇吳江,橋身環如半月,長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橋》詩雲:“頗誇九州物,壯麗無此敵。”“春波橋”,在浙江紹興,賀知章詩雲:“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鑒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故取此名橋。“海棠橋”,在湖北黃州,“宋時橋側海棠叢開,秦觀嘗醉臥於此,明日題其柱”。“胭脂橋”,在江西饒州,鄱陽王蕭儼生活奢華,宅中宮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橋下水都染紅了,故名。“月樣橋”,在山東青州,“采石凝結如天成”。“綠楊橋”,在湖北蘄水,“因東坡醉臥橋上,有‘解鞍欹枕綠楊橋’之句,遂名”。按蘇軾《西江月》詞自序雲:“春夜行蘄水中……至壹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書此語橋柱上”,即是橋也。

第五章是“神異”,把神仙和橋梁聯系起來,大多與道教有關。如“聖女橋”,在陜西白水,傳說為三神女壹夜成之。“白鶴橋”,在江蘇句容,“漢永元間茅氏兄弟三人,乘鶴至此,有白鶴橋,大茅君駕白鶴會群仙處”。“集仙橋”,在江西安福,“相傳居人夜聞橋上仙樂繚繞,旦往視之,惟見書呂洞賓字於橋柱”。“乘魚橋”,在江蘇蘇州,“昔琴高乘鯉升仙之地”。“照影橋”,在湖北石首,“相傳有仙人於此照影”。

以上是單字和雙字的橋名錄。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橋名,當然也有,但為數極少。三字橋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橋,在江蘇揚州。唐杜牧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中的“二十四橋”,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雲是二十四座橋,並列舉其名,但據南宋姜白石的《揚州慢》詞:“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則又似壹座橋。後來清朝梁章巨在《浪跡叢談》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橋上,有“二十四橋”的題名榜,可見“二十四”已成為壹座橋的專名。不過這種用數目字當專名的橋,並無他例,有的只是以數為序而已,如杜甫詩“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四字或以上的如“舊浣花橋”、“楊柳河橋”、“德陽王橋”(以上均在成都)、“新學前橋”、“建富木橋”(以上均在南昌)、“新飯店石橋”(四川溫江縣)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關系,其余都是把單名或雙名的橋加以解釋,並非完整的專名。因此,中國橋名,基本上只有單名和雙名兩種,在《橋名錄》中把這兩種搜集齊全,所余就無幾了。

但是,我國古橋並非個個都有專名。有的本來並無名稱,後來有人隨便叫它壹下,逐漸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橋”“小橋”“新橋”“舊橋”“長橋”“短橋”“南橋”“北橋”等等。這些“俗名”,時間壹久,就成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橋”,因在“萬壽橋”的大橋附近而得名,就此成為專名。有的“橋”,名氣非常之大,但實際上並無此橋,如“陳橋”,在河南開封,宋趙匡胤“黃袍加身”處,實系“陳橋驛”,“唐為上元驛,朱全忠縱火,欲害李克用之所”,但更多的橋,卻是不聲不響地在那裏服務,而它們的名字是早就湮沒不彰了。可見,橋和橋名,都有幸與不幸,有的是有名無橋,有的是有橋無名。然而,雖是無名,難道就不是“英雄”!

(選自1962年7月22日《光明日報》,有改動)

5.世界各地名橋

英國泰晤士河倫敦橋、意大利威尼斯裏阿爾托橋、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大橋、英國倫敦塔橋、加拿大魁北克橋、澳大利亞悉尼海港大橋、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英國恒比爾大吊橋、西班牙盧納巴裏奧斯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