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27 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節選)導讀

27 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節選)導讀

壹、內容概括

葛利高裏是家境殷實的哥薩克麥列霍夫家的小兒子,他愛上了鄰居司捷潘的妻子阿克西妮亞。父親大怒,讓葛利高裏與另外壹個女子娜塔莉亞結婚。婚後不久,葛利高裏帶著阿克西妮亞私奔。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葛利高裏應征入伍。受傷回鄉時發現阿克西妮亞已成為地主情婦,葛利高裏與娜塔莉亞重歸於好。國內戰爭開始了,葛利高裏參加了紅軍,但與濫殺俘虜的紅軍波得捷爾珂夫發生沖突。頓河地區出現第二次叛亂,葛利高裏卷入,在白軍中升至師長。白軍中的殘忍行為使葛利高裏的良心受到拷問,因此,他脫離了白軍,抱著贖罪的心情再次回到紅軍隊伍中,但無法得到紅軍的信任。頓河地區的動蕩毀掉了葛利高裏壹家,父母、哥嫂、妻子都離開了人世。葛利高裏返回家鄉,面對肅反委員會的審查,他選擇了逃避,加入了佛明匪幫。逃亡中,阿克西妮亞中彈身亡。最後,葛利高裏孤獨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二、作者簡介

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1905-1984),蘇聯作家。

出生在頓河維申斯克鎮的壹個哥薩克家庭。1911年上學,1918年因戰爭而輟學,是頓河地區嚴酷鬥爭的目擊者和參與者。1922年,來到莫斯科,次年發表處女作《考驗》。1924年,返回家鄉。1926年,小說集《頓河故事》(內收《看瓜田的人》、《胎記》和《死敵》等)出版,這些小說把復雜的社會鬥爭濃縮到家庭或個人關系間展開。同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1928年發表第壹和第二部,全書於1940年完成。1932年,完成反映農業集體化運動的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第壹部(第二部完成於1960年)。小說中達維多夫和梅譚尼可夫等形象鮮明生動。衛國戰爭時期,以記者的身份上過前線,寫了短篇小說《學會仇恨》等作品。1956年和1957年之交,發表短篇小說《壹個人的遭遇》,描寫了小說主人公索科洛夫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不幸遭遇和所表現出的堅韌品格。其中,英雄品格凡人化是作品的重要特征。196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9年,完成《他們為祖國而戰》第壹部。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肖洛霍夫的筆始終與頓河哥薩克的命運相連。他的作品反映了處於歷史轉折時期的哥薩克人民的生活變遷,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開創了獨特的悲劇史詩的藝術風格。

三、《靜靜的頓河》的主題

《靜靜的頓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小說的背景是兩次戰爭(第壹次世界大戰和蘇聯的國內革命戰爭)和兩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小說的情節基礎是哥薩克青年葛利高裏的悲劇命運以及哥薩克群體在動蕩的歷史年代中的變遷。中心主人公葛利高裏的悲劇性和人格魅力有機交織。葛利高裏的悲劇首先和歷史因襲的重負相聯系。在他身上既有哥薩克優秀青年勇敢、剛毅、淳樸、善良的壹面(如本選文中他割草時誤傷小野鴨的場景),但又有著盲目的優越感等哥薩克落後的傳統觀念。這就造成了他認識真理和接受革命的艱難。不到五年的時間裏,他兩次參加紅軍,三次投入白軍和叛軍,他的矛盾和痛苦與他所屬的特定的群體不可分開。同時,葛利高裏是壹個勤於探索的年輕人,有敏銳的感覺和豐富的內心世界,但他的探索又缺乏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壹次大戰中第壹次殺死壹個奧地利士兵時,立刻感到內疚,很自然地接受了賈蘭沙抨擊帝國主義戰爭的見解;他與濫殺俘虜的革命哥薩克也沒有波得捷爾珂夫之間的激烈沖突,也反映了主人公嫉惡如仇的個性。他的每壹次搖擺都是壹次艱難的抉擇和壹次凈勝的探求。但是,缺乏深刻的思想探索,不能理解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的抉擇,其結果只能是悲劇性的。當然,作品描寫了蘇維埃政權中的某些人對哥薩克采取的過火政策,這也是導致葛利高裏左右搖擺、走向悲劇的壹個外因。本選文描寫了主人公悲劇性的回歸。小說中的哥薩克女性形象阿克西妮亞和娜塔莉亞同樣塑造得相當成功。

四、藝術特色

《靜靜的頓河》結構宏大,氣勢雄渾,格調悲壯,具有史詩的風格。 作家的目光並非僅僅停留在男女主人公的命運上,而是將筆觸伸向了廣闊的社會空間,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 小說中歷史與現實水乳交融, 個人命運與社會沖突相互映襯,獲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在敘事方式上,小說沒有刻意制造的悲劇效果,卻將讀者引向更為深遠和開闊的精神境界。小說中 人物眾多,個性鮮明 。在哥薩克民風民情的描寫和民歌民謠的運用上,極具特色。作品筆調清新,語言幽默,充滿頓河鄉土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