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過秦論》翻譯及註釋內容是什麽?

《過秦論》翻譯及註釋內容是什麽?

秦孝公占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著,借以窺視周王室(的權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辦天宇之間,囊括四海的意圖,並統天下的雄心。

正當這時,商鞅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從事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諸侯自相爭鬥。

因此,秦人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土地。秦孝公死了以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繼先前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奪取漢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向東割取肥沃的地區,向北占領非常重要的地區。諸侯恐慌害怕,集會結盟,商議削弱秦國。

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優秀人才,采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成為壹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封君,都見識英明有智謀,心地誠而講信義,待人寬宏厚道而愛惜人民,尊重賢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縱之約擊破秦的連橫之策,聯合韓國、魏國燕國、楚國齊國、趙國宋國、衛國、中山的部隊。

在這時,六國的士人,就有寧越、徐尚、蘇秦、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溝通他們的意見,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統率他們的軍隊。

註釋:

1、秦孝公:生於公元前381年,死於公元前338年,戰國時秦國的國君,名渠梁。穆公十五世孫。他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富國強兵。

2、崤函(xiáo hán):崤山和函谷關。崤山,在函谷關的東邊。函谷關,在河南省靈寶縣。固,險要的地理位置。

3、雍州:包括今陜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肅省除去東南部的大部分地區、青海省的東南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壹帶地方。

4、周室:這裏指代天子之位的權勢,並非實指周王室。戰國初期,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所統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萬多人口。

5、席卷天下:與下文“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並吞八荒”是同義鋪排。席,像用席子壹樣,名詞作狀語。下文的“包”“囊”同此。

6、八荒:原指八方荒遠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

7、商君:即商鞅,約生於公元前390年,死於前338年。戰國時衛人。姓公孫,名鞅。因封於商,號曰商君。先仕魏,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後入秦,相秦十九年,輔助秦孝公變法,使秦國富強。孝公死,公子虔等誣陷鞅謀反,車裂死。

8、外:對國外。連衡:也作“連橫”,是壹種離間六國,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合,從而實施各個擊破的策略。“連衡”壹句為虛筆,張儀相秦始於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328年,是商鞅死後十年的事。

9、鬥諸侯:使諸侯自相爭鬥。鬥,使動用法。

10、拱手:兩手合抱,形容毫不費力。

原文: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壹。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此文出自漢·賈誼《過秦論》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西漢文帝時代,是漢代所謂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賈誼以他敏銳的洞察力,透過表象,看到了西漢王朝潛伏的危機。當時,權貴豪門大量侵吞農民土地,逼使農民破產流亡,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也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國內封建割據與中央集權的矛盾、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間的矛盾都日益加劇,統治者的地位有動搖的危險。?

為了調和各種矛盾,使西漢王朝長治久安,賈誼在《陳政事疏》《論積貯疏》以及《過秦論》等著名的政論文中向漢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時弊的政治主張。

本文就是以勸誡的口氣,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角度出發,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敗得失,為漢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鑒。在談到寫作目的時,賈誼說過他之所以要“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主張“去就有序,變化因時”,其目的是求得“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下篇)。《過秦論》壹文總結秦朝興亡的教訓,實為昭漢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