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設置懸念有幾種方法

設置懸念有幾種方法

設置懸念五法

設置懸念方法多種多樣,不壹而足。寫作中應該結合文章內容的需要,合理運用;必須符合生活的真實,絕不是閉門造“文”,瞎編亂謅。它應該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設置懸念,實際上就是平時所說的“故弄玄虛”,特指把故事的內容(人物的活動、事件的經過)寫得曲折起伏,能引發讀者的好奇和關註,滿懷濃厚興趣隨著妳的“筆蹤”去尋“玄”探“虛”。設置懸念是使文章波瀾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最有效的方法之壹。那麽,怎樣設置懸念呢?設置懸念的方法多種多樣,這裏只簡單地介紹五種:倒敘法、疑問法、誤會法、巧合法、省略法。

1.倒敘法

利用倒敘法設置懸念,就是把故事的結局先寫出來,給讀者以強烈鮮明的印象,讓人們帶著懸念去閱讀下文。

例如魯迅的小說《祝福》,先寫故事的結局——祥林嫂在壹片祝福聲中寂然死去,無人關心,無人過問。這就造成了懸念:祥林嫂的命運為什麽如此悲慘?她是怎樣壹個人?她是怎樣被壹步步逼上絕路的?這些懸念,吸引著讀者迫不及待地去了解事情的原委。於是下文敘述了她大半生的生活片斷,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本質。

2.疑問法

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故意地設置壹些疑問,以引起讀者的深思,是形成懸念的好方法。

例如《水滸傳?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沖聽說仇人陸謙來到滄州,並與管營密謀,心知是要加害自己。但接著,管營卻派他去看管大軍草料場。於是林沖心想:“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這壹懷疑不無道理;這壹疑問形成了懸念:敵人葫蘆裏到底裝的是什麽藥?他們究竟設下了什麽圈套要林沖鉆?布下了什麽陷阱讓林沖跳?看罷後文,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敵人派林沖看管草料場,是想火燒草料場,燒死林沖;即使僥幸逃出,也難逃死罪。其用心之險惡、歹毒,令人發指!

這壹懸念的設置,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深化了小說的主題,避免了行文的平淡。

3.誤會法

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間的猜疑或誤解來激化矛盾,掀起波瀾,不斷推動情節的發展變化,最終釋疑解扣。

例如《驛路梨花》,就是反復運用誤會法來構思行文:第壹次“我們“認為”瑤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誤會;第二次“我們”和瑤族老人認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誤會。梨花已嫁到山那邊去了。由於巧置誤會,懸念層疊,使文章回環曲折,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再如《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不厭其煩地運用了誤會法。在沒有見到孔明之前,卻先後將孔明的朋友崔州平、孟光威、石廣元以及弟弟諸葛均、嶽父黃承彥等誤當作諸葛亮。這壹次次的誤會便構成了壹個個懸念:這諸葛亮究竟是個什麽人?故事波瀾起伏,曲折跌宕,讀來趣味橫生。

4.巧合法

俗話說“無巧不成書”。生活中有許多巧合,正是這些巧合的事情,使生活充滿了情趣。寫記敘性的文章,就是要利用生活中的這些巧合,去構思故事,興起波瀾,取得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巴爾紮克在《人間喜劇》前言中說:“偶然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家,要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了。”的確,在編述故事的時候,巧合是壹種黏合劑,它能把本來各不相關的人物聯系起來,把互不相連的事件貫穿起來,從而使故事呈現為完整統壹的藝術整體。巧合是壹種過濾器,它能把時代生活中的雜質加以過濾,從而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矛盾沖突,快速地展開動人心弦的故事。巧合還是壹種催化劑,它能在壹連串的奇遇、誤會等意外事件中,促使人物性格、情節產生突發性的轉變,從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深化作品的主題。

巧合的方式五花八門,而主要的有兩種:不約而同的巧合與不期而遇的巧合。

例如歐?亨利的名作《麥琪的禮物》,寫壹對貧苦夫妻,丈夫有壹只金表卻沒有相稱的表鏈;妻子有壹頭美麗的長發,卻沒有相配的發梳來裝飾。於是聖誕節之前,丈夫賣掉金表給妻子買了精美的發梳,而妻子賣掉長發給丈夫買了金表鏈。兩人同時為對方考慮,各自幹出了動人心魄的“壯舉”,使得雙方的願望都落了空。作品以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局收尾,凸顯了夫妻之間感情的誠篤、深摯,讀來催人淚下。像這種不同的人物,做出相同(或相似)的事情的巧合就屬於“不約而同”的巧合。

有篇中學生習作《沒想到竟是這樣》寫了這樣的情節:內向、文靜的女生梅子,以“木梅”為名,在網絡聊天室裏“結識”了壹個叫“木瓜”的boy。由於上課時想著“木瓜”,梅子走神了,並被年輕的班主任狠狠批評了壹通。當天放學後,梅子與“木瓜”相約各拿壹張卡通畫在公園見面。兩人壹相見,“木瓜”壹臉窘相,而梅子“過了好壹會兒”,“終於喊出壹聲:‘老師好!’”該文以巧合造成情節的戲劇性,增加了波折,讀來饒有趣味。這種巧合就屬於“不期而遇”的巧合。

5.省略法

敘述故事時,故意地省略壹些內容,讓讀者壹時難以琢磨,引起他們的種種猜疑和推想,也是設置懸念的方法之壹。

例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小二夫婦見陸謙等人行為鬼祟,言談詭秘,又提到“林沖”的名字,覺得事情蹊蹺,頓起疑心;隔墻偷聽卻只聽得只言片語和“高太尉”三字,其它都因聽不清楚略而不寫。這就形成懸念:他們是誰?要幹什麽?為什麽言談舉止那樣詭秘?是不是要加害林沖?讀者讀到這裏也不免要為林沖的處境和命運擔憂,從而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欲望。

設置懸念方法多種多樣,不壹而足。寫作中應該結合文章內容的需要,合理運用;必須符合生活的真實,絕不是閉門造“文”,瞎編亂謅。它應該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