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三國裏哪個謀士被高估了呢?

三國裏哪個謀士被高估了呢?

三國時期,謀士如雲。有的善於戰略謀劃,例如荀彧,有的善於戰術決策,例如賈詡。不同的謀士有不同的特色,大體來說,三國時期的謀士都名副其實,但是也有例外。總有那麽壹些人名望挺高,其實是被高估了。那麽誰被高估了呢?我認為是東吳的二張之壹,張昭。

《三國演義》裏有壹句著名的話叫: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是孫策臨死時交代給孫權的話,那麽既然張昭這麽厲害,為什麽孫權沒有重視他呢?還是因為他不行呀,這就叫高估。

有高估就有低估,其實前期東吳有兩位謀士比較著名,兩人皆出生於徐州,後都避難江東,被孫策所辟用。他們就是著名的江東二張,壹個是張昭,壹個是張纮。張昭被高估了,而張纮被低估了。為什麽這樣說呢?

張昭和張纮兩人性格截然相反,壹個性格暴烈,壹個性格溫和。孫權辟用兩人後,總是派張昭留守後方,派張纮隨軍攻城掠地。從這壹點來看,作為謀士,明顯張纮要更加的名副其實。那麽張昭哪裏不行呢?

先看壹個很典型的例子,同樣是保護孫權,保護江東基業,兩人是怎麽行事的。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曹操知道這個消息後當即就表示要征討江東,這時張纮作為東吳的使者留用在許都,他馬上勸曹操道:出師應有理由,乘人之喪而侵入,是古人所不齒的行為。如果不能勝利,那麽就會結仇。所以不如厚待江東,以結盟好。就這樣,張纮利用三寸不爛之舌巧妙的蒙騙曹操,使江東免於征伐,同時也保護了孫權。

曹公聞策薨,欲因喪伐吳。纮諫,以為乘人之喪,既非古義,若其不克,成讎棄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從其言。

那麽張昭呢?這個大家就很熟悉了。公元208年,因為劉表不再對朝廷進貢,有自立的嫌疑,於是曹操南下征討荊州。曹操平定荊州後又虎視江東,當時江東對朝廷每年都有進貢,俯首稱臣,於情於理曹操都沒有理由征伐江東。這時作為江東的首席謀臣,張昭是如何應對呢?

張昭說:曹操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不動就以朝廷的名義發號施令。如果我們這次拒絕他,那麽就會惹上大麻煩。況且東吳據敵的最大優勢是長江,如今曹操已經攻占荊州,奪取了長江上遊,優勢已經不存在,所以還不如投降呢。

這就是兩人的差別,同樣在江東遭遇無理入侵時,張纮據理力爭,保全江東。而張昭則帶頭投降,忘記了自己的重大責任。這是其壹,張昭手段不高明,膽子更小。

張昭還有壹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眼光不行。張昭狂傲,嚴厲,而孫策同樣豪爽,暴烈。因此孫策欣賞張昭,張昭也樂於和孫策***事。但是當孫策遇刺身亡時,張昭不以大局為念,而是以私情出發,找了壹個和孫策差不多性格的孫翊來主持江東,這時孫策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孫策認為,開疆拓土需要像他這樣的人,但是自己死後就要以保全江東為重任,而能保全江東的只有孫權,連自己都不如孫權。那麽是孫策說對了還是張昭說對了呢?孫策說對了,為什麽呢?

孫翊跟孫策壹樣,性格豪爽、暴烈,不善於察人、識人,他不加辨識的招降過去盛憲的部下媯覽和戴員,後被此二人叛變殺害,由此可見,孫翊連自己都保護不了,如何力保江東呢?

盡管張昭不喜歡孫權,但是孫策還是將托孤重任交給了張昭,並且對張昭說,如果孫權可輔,就輔佐。不可輔,就取而代之。其實當時受托孤的還有張纮,兩人對待托孤的事情有不同的看法。

張昭完全以托孤大臣自居,對孫權毫不客氣。當時孫權因為過於悲傷,所以壹直在哭,張昭對孫權說:如今江東動蕩不安,盜賊橫起,妳怎麽能壹直趴在床邊哀傷呢?哭什麽哭?從這件事情看來,張昭完全是把孫權當小孩子看待的。

張纮則不壹樣,當時孫策新喪,孫權初立,所有的事情都依仗張昭和張纮兩人,因此吳老夫人時常誇耀兩人的功勞,張昭欣然接受,而張纮則每次都親自寫信致謝,同時檢查自己的過失,唯恐自己哪裏做的不好。因此,相比較而言,孫權更喜歡低調的張纮,討厭高調的張昭。

太夫人以方外多難,深懷憂勞,數有優令辭謝,付屬以輔助之義。纮輒拜箋答謝,思惟補察。

那麽張昭作為托孤重臣,他有信心做好本職工作嗎?有,但是不堅定。這也是為什麽說張昭高估的原因,他和張纮相比,還是差了那麽壹點,為什麽這樣講呢?

孫權初立,為了蕩平叛變,經常領兵出戰,所以鎮守後方的重任就交給了張昭。後江夏太守黃祖的手下甘寧投奔孫權,建議孫權襲取江夏郡。這時張昭表示了不同的意見,張昭說:江東自身現在還有很多危機,如果西征,恐怕會導致後方動亂。

甘寧看到張昭如此怯戰,很鄙視他,於是毫不客氣的反駁道:國家將後方蕭何壹樣的重任交給閣下,閣下卻擔心會出亂子。那麽妳如何效仿古人,建立功勛呢?

寧謂昭曰:?國家以蕭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憂亂,奚以希慕古人乎?

由此可見,張昭對於戰爭是很害怕的,他的壹貫宗旨就是避免作戰。那麽張纮呢?同樣是接受鎮守後方的重任,張纮害怕嗎?又做的怎麽樣呢?

孫權最後決定西征江夏,他改派張纮鎮守後方吳郡。張纮二話沒說就上任了,而且做的非常好。後孫權以張纮鎮守後方有功想給他嘉獎,但是張纮拒絕了。

這就是二張在輔佐孫權時的表現,作為謀士,張纮可以鎮守後方,可以隨軍作戰。而張昭則僅僅可以鎮守後方,還總擔心出事。張纮在大局上可以力挽狂瀾,使江東逃避被征伐,而張昭在面對無理征伐時,只是會勸孫權投降。如果妳是孫權,妳會怎麽想?壹句話,我哥留給我這個人不行呀,有點高估了。

那麽孫權和張昭之間的癥結在哪裏?就在托孤這件事情上,張昭認為孫策將孫權及江東托付給了自己,所以自己是老大,可以為所欲為。而孫權則認為妳張昭是來輔佐我的,不必太過於囂張。因此,張昭始終認為孫權沒有孫策勇猛,抵抗不了曹操的進攻,不如投降算了。而孫權則始終認為張昭除了投降,沒有壹絲進取之心,因此,孫權不重視張昭,後來屢次重用了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些武將和孫紹、顧雍這些文臣,就是不重用張昭。究其原因就是在孫權眼中,張昭過譽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三國謀士眾多,蜀、魏謀士質量整體上乘,東吳最次,因此論被高估的謀士肯定是東吳。而孫策死後留給孫權兩個謀士,壹個是張昭,壹個是張纮。張昭看不準大形勢(赤壁之戰),看不準人(沒看上孫權),對鎮守後方還有顧慮,沒有進取心(抵制孫權西征江夏),因此,《三國演義》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明顯高估了張昭的能力,至於張纮,明顯被低估了。我覺得張纮比張昭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