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杖爾看南雪,我與梅花兩白頭”這句話知道的人很多,但是知道全詩的很少,要想理解這句話,則需要結合全詩及當時的背景來分析。
清道光年間,浙江海寧壹名叫做查冬榮的人,因為家裏貧窮,不得不離開年老父母出外工作,在他在廣東羅浮山的時候,得了壹根羅浮籐杖,因此有感而發,做詩壹首:
博羅城外四百三十二峯插空碧,老人星精墮地化為石。
麻姑玉女弱腕扶不起,葛陂之龍夭矯乃作籐百尺。
石樓鐵橋高嵯峨,老人騰空去無跡。
卻遺此杖落空山,瑤童僚婦采藥丹。
梯還拾來市上百錢買,道逢黃發開心顏。
吾聞蠻籐百種番禺產,鉤帶寒崖與石棧。
壹枝挑得羅浮雲,落地鏗然誰所鏟。
當時見爾酥醪觀外飫霜露,唯有鮑姑帬邊蝴蝶眼。
即看此杖掛壁蟠蛟虬,楖栗太輭桄榔柔。
朝鬥壇前山月幽,師雄有夢生清愁。
何時杖爾看南雪,我與梅花兩白頭。
由此詩也可以知道,其實查冬榮是非常喜歡藤杖的,如果是按照正常的以詩言物來理解,“何時杖爾看南雪,我與梅花兩白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什麽時候才能拄著這根這麽好的藤杖去南方看看雪呀!到時候我頭發跟梅花壹起被雪染白。表面上語氣有點調侃自己的意思,但是他這個“何時”兩字,卻讓人又有種世事艱難的悲涼感,為了生活,以後都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去南方看雪了。
後面,“何時杖爾看南雪,我與梅花兩白頭”這句話經常被人引用,意思也就各不相同了,“以……為……,我與……兩白頭”,主要是這個“兩白頭”,讓人有壹種白頭到老的感覺,因此多被引用到愛情上,當然,古詩這種東西,都是今人大概理解的,千人千面,誰知道當古人當時是怎麽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