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的意思是: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巖畫。
南山摩崖石刻造像是江南罕見的石刻群,其最大的特點是釋道像合壹,除了最西邊的真武大帝像為明顯的道教造像外,其余12尊均為佛教造像,從佛像旁的題記可知,這批佛像刻於1328年,屬於元代中後期。當年,元代僧徒利用前期采石壁面,組織工匠鑿出淺龕浮雕人物造像,由西向東綿延360多米。
由於歷經近千年,在長期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造像、石刻、題記等石質表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和風化,有的造像危巖面臨崩塌。石像表面有害鈣質和苔蘚附積層被徹底清洗,千年造像重新變得神采奕奕,相信不遠的將來,南山摩崖石刻造像群將成為余杭壹處重要的文化歷史旅遊景點。
南山摩崖石刻歷史背景
南山摩崖石刻位於英德縣英城鎮南郊壹公裏的南山。南山由大小十八個山峰組成。南朝梁中大通五年(533年)在山腳建有“萬壽寺”,寄寓壽比南山之吉祥而得名。唐宋時期南山建有亭臺樓閣等32個景點,吸引著歷代遊人賦詩題刻留念。
唐元和六年(811年)貞陽縣令侯著為南山景點“涵暉洞”題名石刻,是南山第壹題摩崖石刻。從唐代至民國,南山摩崖石刻原有140多題,現存106題。其中唐代5題,宋代59題,明代11題,清代9題,民國2題,年代不明的20題。內容有題名、題記、題字與詩刻,以詩刻為最多。書體有篆、楷、行草等。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南山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