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廣東舞獅的作文

廣東舞獅的作文

 廣東舞獅子活動起源於明朝末年,初為表現武術館的尚武精神。清朝中葉,已廣泛流行於兩廣地區,並傳至南洋、北美和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廣州三元裏、泮塘的“獅子”尤具特色。舞獅,廣東俗稱“醒獅”,醒獅在廣東城鄉有著悠久的傳統,其實不僅在春節舞獅采青拜年,是廣東城鄉的習俗,很多時候其他的節日婚慶,也有不少企業個人邀請舞獅團來表演。這些舞獅團都會以舞獅助興,進行驚險刺激的表演。那麽關於廣東舞獅的作文有哪些呢,下面我來介紹下。

  篇壹:廣東舞獅的作文

 隨陣陣鑼鼓,壹頭栩栩如生的獅子神氣十足地出現在人們面前。它眨巴著壹雙,搖頭擺尾,簡直和真獅子壹模壹樣。

 來到事先用木桌子搭好的大約有兩層樓高的戲臺前,獅子向大家鞠了個躬,後腳壹蹬,前腳壹提,輕松地跳上了第壹層桌臺。獅子伸伸腰,蹶蹶腿,沖觀眾點點頭,騰挪間又躍上了第二層桌臺。

 緊接著,獅子兩只後腿直立,兩只前腿懸空,在僅有兩三個平方的桌面上竟然威風凜凜地站了起來。“啪啪啪啪……”觀眾席上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不少觀眾不約而同地大叫道“好樣的!”。要爬最後壹級了,只見獅子全身發力,用力壹轉,後腳順勢騰上了壹層,獅子裝出很害怕的樣子,壹只前腿小心翼翼地按著桌子,另壹只前腳穩步而上。站在高高的戲臺上,獅子再次謙虛地向觀眾深深鞠了壹躬,然後用它寬大的.嘴壹口叼下掛在最高處的紅繡球,淩空扔向觀眾。

 接著,獅子壹只腿站上倒立的桌腿上,另外三只腿依次站上其余的桌腿上面,然後慢慢地擡起左邊的兩只腿蹭著桌腿,壹副漫不經心的樣子。這時,我的心早已懸到了嗓子眼兒邊,臺下也亂成了壹鍋粥,人們紛紛鼓掌稱贊。獅子出盡風頭後,洋洋自得地扭扭屁股,準備下臺。後腿懸空著地,前腿騰挪自如,只幾十秒的功夫,獅子就輕輕松松地下到了第壹層桌面。忽然,“骨碌”壹下子,獅子故意從桌子上滾下來,看著先前扔下的紅繡球,好像不認識,用腳碰碰,又迅疾收回;接著用舌頭舔舔腳,裝出壹副可憐樣兒,真是可愛極了!

 這時,我仿佛覺得它不是獅子,而是壹只調皮的小貓!只見獅子張開血盆大口,壹口將紅繡球吞下,然後睡在地上,用前腿悠閑地拍拍肚子,好像吃飽的樣子。

  篇二:廣東舞獅的作文

 9月22日,在壹片熱烈的掌聲中,在壹片贊揚聲中,我們湛江首屆藝術節拉下帷幕,但是觀眾們卻好像還不夠盡興。雖然表演結束了,但是觀眾們的心中卻還沒有降下帷幕,他們還在心裏細細地品味著這場精彩而獨具風韻的表演。這也難怪我們的文化在人們心中紮下如此深的根,我們湛江的文化不僅源遠流長,而且原汁原味,獨具民間藝術風格,是壹個“精彩”而形容不了的。如果是別的城市還好說,但是這卻是壹個曾經被稱之為“蠻地”的湛江,這難道不使人折服嗎?

 醒獅的表演真可謂是我們湛江文化中的壹顆璀璨的明珠。湛江的醒獅團不僅揚名國內,也馳名國外。特別是今年春節期間,遂溪有醒獅團還邀請到演出,那精湛的表演,使法國人民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連連說道:“非常棒!”不僅如此,在今年9月25日上午,我們的醒獅團還被第八屆北京國際旅遊文化節組委會邀請到北京的上表演。他們精湛的演出不僅讓的領導滿意,也博得了外賓的好評,在演出時,要求合影的人絡繹不絕。

 此外,我們的醒獅團也已經獲邀參加。據相關人透露,在廣東旅遊文化節上,將有負責遴選方案的同誌觀看,我們的醒獅將有可能被錄取。遂溪的醒獅文化藝術,不僅是遂溪人民的智慧,它將會帶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傳向世界,讓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國、了解湛江。

 湛江文化的品牌除了醒獅以外,人龍舞、等這些古老的民間文化藝術都全部通過“省檢”,而且都在全省地市中都名列前茅!這又再壹次向人們證明了我們紅土文化的實力。

  篇三:廣東舞獅的作文

 新年可以收壓歲錢、穿新衣服、放鞭炮,但最有趣的是看舞獅子表演。我至今還記得去年廣州之行的情景。那天萬裏無雲,街上人多得擁擠不堪,十分熱鬧,大家都滿面紅光,喜氣洋洋。忽然,響起了鞭炮聲,我循著有聲音的地方走去,發現原來是舞獅子的隊伍在賽獅呢!那頭獅子做得十分逼真,張著血盆大口,眼睛還壹眨壹眨地,特別有神采,大家更是贊不絕口。舞獅子的人很有默契,“獅子”有時搖搖頭,有時跳來跳去。

 這時,有幾個人搬來了雲梯,大家更加興奮了,“獅子”開始走雲梯了,邊走邊晃腦,人們拍手叫好,“獅子”到頂了,竹桿上掛著生菜,獅子壹下子就撲向了生菜。我十分奇怪,問:“媽媽,獅子為什麽要搶生菜?”媽媽耐心的告訴我:“那是利用諧音,把生菜說成‘生財’。人人都希望能生財呀!”原來是這樣,我頓時明白了。

 啊!中國傳統文化真是千姿百態,太厲害了!

  篇四:廣東舞獅的作文

 舞獅是我國壹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代。

 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範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於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接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後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於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塗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壹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壹個個翻動著鬥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井裏,人和象俱被活捉。……從此,舞獅首先在jun隊中流行,然後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擺雙耳……”。可見,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

 為什麽在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舞獅子呢?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壹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紮成若幹頭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壹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後,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裏,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壹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壹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壹人扮作壹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壹人扮武士,手拿繡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臺、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