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的節日時間和風俗是什麽
七夕節的節日時間和風俗是什麽?對於中國人來說,可以不記得2月14日是什麽節日,但壹定不會忘記牛郎和織女相傳的節日“七夕情人節”。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壹下七夕節的節日時間和風俗是什麽,壹起來了解壹下吧!
七夕節的節日時間和風俗是什麽1
七夕節的農歷時間是七月初七。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民間,大人和孩子壹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壹起掛在小竹子,然後把這支小竹子立在院子裏,與供品壹起擺上,以許願少女的手工藝技術能像織女壹樣好。
之後,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神話“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當代,更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習俗
壹、編橋穿針(乞巧)
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用當年產的新麥稭,編成壹座橋,配以牛郎、織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鵲等編織物,置放案頭,或是用彩色紙,剪成上述景物,貼在墻上。祈禱後,拿七根繡花針,用彩色線來穿針孔,能夠壹次順利穿過七個針孔者,就被認為乞得了巧。
二、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壹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壹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瓷碗中,等它長出寸許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壹束,稱“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三、拜魁星
民間傳頌,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若想求取功名,讀書人壹定要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七夕節的節日時間和風俗是什麽2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壹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七夕習俗
壹、 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制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征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二、 遊七姐水
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在廣西百色、靖西等民間認為,農歷七月初七這壹天的水是非常聖潔幹凈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驅邪避病,又能使其愛情美滿、生活幸福。這個習俗和當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傳說有關。
三、七巧貢案
惠州惠東縣平海古城過去盛行“七巧貢案”。到了七夕前後,平海城內多個家族中的小女孩、大姑娘、新媳婦和老太太們,她們通過親手制作的各式各樣“貢品”,拜祭“七姐”,相互賽巧,展示心靈手巧、蕙質蘭心,祈求家庭幸福,祝願國泰民安。平海七巧貢案的手工藝品有花燈、宮燈、花果、仕女、器物、宮廷、塔樓、插花、圖案、刺繡、糖藝、文房四寶以及成套的歷史故事人物。七巧貢案從農歷七月初六日晚擺設至初八日晚,壹般都在家中的前院擺設,便於供人欣賞、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