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元宵節的習俗是什麽?

元宵節的習俗是什麽?

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猜燈謎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壹、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壹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將餡兒團成形後在糯米粉中滾成,湯圓則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兒,再包餡兒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壹樣。元宵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二、燃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三、舞龍

元宵節舞龍起源於人們對龍的崇拜,在古代,人們以舞龍的方式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舞龍的習俗在海外華人那裏也得到了發揚和光大,每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或重大慶典,他們都會舞耍起龍燈,呈現出濃濃的東方氣象。

舞龍時,隨著音樂伴奏,通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穿、騰、躍、翻、滾、戲、纏,組圖造型等動作和套路,能充分展示龍的精、氣、神、韻。

四、舞獅

舞獅子是元宵節最為傳統的習俗,據研究,在南北朝時就已經盛行“舞獅子”。據說當時每逢年歲將盡時,有壹種怪獸就會出來“禍害莊稼、殘害人類”,而人類為了趕走怪獸,3個人就會把自己打扮成獅子的樣子,然後手舞足蹈,而怪獸看到獅子後,就會落荒而逃。

所以在元宵節舞獅子,有驅邪鎮妖的作用,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不少地方也還會舞獅子,希望獅子可以趕走人世間的黴運,希望在新的壹年,家家戶戶都能平安幸福的度過壹整年。

五、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來增加的壹項活動。元宵節裏張燈結彩,猜燈謎給喜慶的日子增添了不少雅趣。有人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以燈懸謎,所以叫“燈謎”。

除了以上五個比較被大眾熟悉的習俗外,還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遊龍燈、踩高蹺、劃旱船、逐鼠、撒燈、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妳還知道哪些元宵節的習俗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