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國小古詩 , 春天 , 寫山 , 寫鳥早教古詩100首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很少有人活動只有桂花無聲地飄落,夜裏壹片靜謐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輝照耀驚動了山中棲鳥,不時地高飛鳴叫在這春天的溪澗中。
賞析關於這首詩中的桂花,頗有些分歧意見。壹種解釋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此處所寫的當是春日開花的壹種。另壹種意見認為文藝創作不壹定要照搬生活,傳說王維畫的《袁安臥雪圖》,在雪中還有碧綠的芭蕉,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同時出現的事物,在文藝創作中是允許的。不過,這首詩是王維題友人所居的《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之壹。五首詩每壹首寫壹處風景,接近於風景寫生,而不同於壹般的寫意畫,因此,以解釋為山中此時實有的春桂為妥。
桂樹枝葉繁茂,而花瓣細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間,並不容易覺察。因此,開頭“人閑”二字不能輕易看過。“人閑”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閑靜。有此作為前提,細微的桂花從枝上落下,才被覺察到了。詩人能發現這種“落”,或僅憑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觸覺,或憑聲響,或憑花瓣飄墜時所發出的壹絲絲芬芳。總之,“落”所能影響於人的因素是很細微的。而當這種細微的因素,竟能被從周圍世界中明顯地感覺出來的時候,詩人則又不禁要為這夜晚的靜謐和由靜謐格外顯示出來的空寂而驚嘆了。這裏,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環境氣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裏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竟使山鳥驚覺起來。鳥驚,當然是由於它們已習慣於山谷的靜默,似乎連月出也帶有新的 *** 。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後景象頓時發生變化,亦可想見。所謂“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讀者聯想的。但王維所處的是盛唐時期,不同於建安時代的兵荒馬亂,連鳥獸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維的“月出驚山鳥”,大背景是安定統壹的盛唐社會,鳥雖驚,但決不是“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它們並不飛離春澗,甚至根本沒有起飛,只是在林木間偶而發出叫聲。“時鳴春澗中”,它們與其說是“驚”,不如說是對月出感到新鮮。因而,如果對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維這首詩中,倒不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壹種迷人的環境,而且還能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
創作背景 王維(701年-761年,壹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壹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王維
心心視春草,畏向階前生。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雪岸叢梅發,春泥百草生。 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壹餉開;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 仙苑春濃,小桃開,枝枝已堪攀折。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闌幹慵倚。 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東風楊柳欲青青。煙淡雨初晴。 夜雨連明春水生,嬌雲濃暖弄陰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