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詠史詩和懷古詩的區別,詠史懷古詩常見意象表現

詠史詩和懷古詩的區別,詠史懷古詩常見意象表現

(壹)詠史與懷古

《文鏡秘府論?文意》中這樣表述詠史與懷古的定義,詠史是“讀史見古人成敗,感而作之”,而懷古是“經古人成敗(之地),詠之”,也就是說,詠史詩是由記載的有關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引發的,而懷古詩是由歷史遺跡及相關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引發的。這種劃分較好地突出了詠史和懷古的不同本質,為大多數人贊同。

懷古詩重在憑吊古跡和緬懷先人。與詠史詩相比較,此類詩歌的出發點,並不側重於對某人某事加以評論。宋人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三《懷古類》序中雲:“懷古者,見古跡,思古人,其事無他,興亡賢愚而已。可以為法而不之法,可以為戒而不之戒,則又以悲夫後之人也。”懷古的本意,即是以古之教訓為今之鑒戒。清代王士禎雲:“古詩之傳於後世者,大約有二:登臨之作,易為幽奇;懷古之作,易為悲壯,故高人達士往往於此抒其懷抱,而寄其無聊不平之思,此其所以工而傳也。”,所謂“寄其無聊不平之思”,正與詠史詩的“唱嘆神理,聽聞者之生其哀樂”壹樣,以感情的融註作為詩歌的根脈。清人朱庭珍也雲:“凡懷古詩,須上下千古,包羅渾含,出新奇以正大之域,融議論於神韻之中,則氣韻雄壯,情文相生,有我有人,意不竭而識自見,始非史論壹派。”他在此處強調的“有我有人”,就是主張了詩歌的個性化特征。

懷古詩和詠史詩,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作為懷古詩,它指的是詩人親臨古地,追懷往事以寄托感慨。懷古詩的詩題往往都標有地名,離不開對所接觸的景物和相關人事的描繪和詠嘆,以及對於古今變化的感觸。這類詩往往面對眼前的景象,用渾寫大意、虛實相間的表現形式進行涵括,抒寫人世變遷和盛衰更叠的感慨。清代沈德潛《說詩語》卷下雲:“懷古必切時地。老杜《公安縣懷古》中雲:‘灑落君臣契,飛騰戰伐名’,簡而能賅,真史筆也。”清王夫之《明詩評選》卷四皇甫《謁伍子胥廟》條指出:“吊古詩必如此乃有我位,乃當時現量情景。”今人王利器《文鏡秘府校註》“論文意”條,評盧諶《覽古》詩曰:“唐人覽古者,多有出地名者”,同樣講得簡單直接。

整體來看,詠史和懷古基本屬於異性而同質。他們都涉及歷史壹類的內容,抒寫的都是歷史上的人、事、地所引起的情感體驗、藝術想象或哲理感悟,他們***同的觸媒都是歷史,從而引起主體似的情感體驗,懷古比詠史更多壹些直觀的體驗,更具有空間感和畫面感。但是具體去分析詠史和懷古,二者之間的聯系與差別有很多不同。詠史詩常表現為讀史有感,懷古詩常表現為觸景興詠,前者在表達方式上多用敘述、議論,後者則多為抒情、寫景,兼有議論;詠史往往是就具體的歷史事件或人物來寫,註重表達壹種思想觀念或者道德評價,懷古詩則側重“描摹虛神”,通常集中於表達對於籠統“過去”的某種情感態度和哲理思考等。

(二)詠史與覽古

從古代詩歌的創作實踐看,以“覽古”為題者,其實與“詠史”、“詠懷”之作呈現出較為復雜的交叉現象。“覽古”作為壹個單獨的詞最早見於《三國誌?吳書》之《吳主五子傳》:“大行皇帝覽古戒今,防芽遏萌,慮於千載”,此處的“覽古”為觀覽古書之意。文學史中最早以“覽古”為題的詩作,最早見於《文選》中盧諶的《覽古》:“趙氏有和璧,天下無不傳。秦人來求市,厥價徒空言……謙公何為者?負荊謝厥。智勇蓋當世,弛張使我嘆。”,此詩主要是贊嘆藺相如奪回和氏璧的勇氣與智謀,它屬於“讀史見古人成敗,感而作之”的詠史詩,“覽古”即瀏覽古籍之意。也正是由於這首詩,確定了詠史詩中的覽古題材。清代袁枚雲:“詠史有三體,……壹為隱括其事,而以詠嘆出之,張景陽之詠二疏,盧子諒之詠藺生是也。”也是把盧諶的《覽古》作為詠史之作,另如唐代吳筠《覽古十四首》也是覽閱古書而興發感慨的詠史之作,詩人在作品中明確道出:“閑居覽前載,惻彼商與秦。”以上所舉數例都把“覽古”定為觀覽古籍之意,隨時代的變遷後代也有很多以“覽古”為題的作品,產生了別的含義。如朱存“南唐保大時,取吳大帝及六朝興亡成敗之際,作《覽古詩》二百章。”,《宋史?藝文誌》著錄為《金陵覽古詩》2卷,均為觀覽金陵六朝遺跡而作,屬於典型的懷古詩。北宋夏竦在其《吳中覽古》中寫道:“覽古長江上,明時起嘆嗟。水流吳國苑,花入野人家。夜氣銷龍劍,秋星見客槎。淒涼館娃樹,西日映平沙。”,從詩題已知為懷古之作,聯系詩歌的上下文,可知其中提到的“覽古”就是遊覽古跡之意。綜上可知,覽古其意有時候指觀覽古籍,有時候指遊覽古跡。因此,以“覽古”為題的作品,從題目看往往不能確定其所寫為詠史還是懷古,必須通讀全詩,細細地品味其內容,才能確定其屬於詠史還是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