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我國第壹部調頻立體聲錄音機是哪個公司生產的?如題 謝謝了

我國第壹部調頻立體聲錄音機是哪個公司生產的?如題 謝謝了

下面以國內生產第壹臺錄音機的上海錄音器材廠為例,回顧壹下它的歷史。</P> <P> 1950年2月6日 臺灣國民黨飛機轟炸了上海,火力發電廠被炸。上海機電工業絕大部分單位因缺電而停工。此後幾個月中,平均開工率只有27.20%。</P> <P> 1951年中國第壹臺鋼絲錄音機在上海錄音器材廠(前稱)試制成功。 1953年試制出中國第壹臺磁帶電子管錄音機。後來量產的型號:鐘聲牌591型。</P> <P> 1954年生產的鐘聲牌540型錄音機按每臺660元銷價。那個計劃經濟時代情況,錄音機主要供部隊、政府機關與團體使用。</P> <P> </P> <P> 1958年上海錄音器材廠產雙軌雙速鐘聲牌810磁帶錄音機,按年代它的代號為810 (圖)</P> <P></P> <P> </P> <P> 810電子管錄音機電路 (原理圖) </P> <P> 1958年拍的 上海錄音器材廠 錄音機流水線檢測工間(圖) </P> <P></P> <P> 1959年生產出我國第壹臺磁帶記錄儀,用於軍、工與地質產業。</P> <P> 當年的上海錄音器材廠員工,被評上海市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的有: </P> <P> 蔡根福 1960、1961、1962年度 王文隆 1978年 王彌同 1983、1985、1987年度</P> <P> </P> <P> 同壹時期的上海廣播器材廠內技術工人 (圖) </P> <P> 1960年,研制成功鐘聲牌L601型電子管磁帶錄音機,該產品後為全國廣播系統廣泛使用。</P> <P> 1963年,上海錄音器材廠研制L631型電子管磁帶錄音機。每臺價648元。</P> <P> 631鐘聲牌錄音機銘牌,從編號可以看出當時的產量合計近八千臺 (圖)</P> <P></P> <P> </P> <P> 1963年3月,開始放開供應,經營錄音機的單位按銷價回扣7%,市郊加1%地區差。此後不久,鋼絲錄音機由於質量及機械性能問題淘汰停產。</P> <P> 1965年3月,四機部確定它出廠價為540元,由華東無線電器材公司分配銷售(加1.8%管理費)。</P> <P> 1965年7月1日,631型的出廠價調整為520元。</P> <P> 631-A開盤機 (借圖)</P> <P> </P> <P> 1966年,按四機部通知,改由工廠直接分配到商業部門(計劃經濟時代),</P> <P> 市商業壹局於1965年6月25日制訂試銷價,每臺660元。</P> <P> 1967年1月1日和1973年7月出廠價先後調整為380、330元。</P> <P> 1973年6月15日向下調整為447元, 1980年1月20日調整為388元。 </P> <P> 晶體管錄音機機方面:</P> <P> 1968年,上海錄音器材廠開始生產L302、302A盤式晶體管錄音機,當年的出廠價每臺為1800元,部門零售價為2120元。</P> <P> 1972年2月6日,上海錄音器材廠在有關單位協作下初步試制成國內第壹臺磁帶錄像機。</P> <P> 1973年6月15日,新產的302A盤式晶體管錄音機零售價調整為1060元。</P> <P> 1973年上海錄音器材廠產L-316盒式錄音機電路1973 (原理圖) </P> <P> </P> <P></P> <P> 1980年9月1日,晶體管式L321、L401出廠價由900元調整至630元,零售價由1060元調整至741元。錄音機的型號不再與年代掛勾。</P> <P> LY-321晶體管盤式錄音機(借圖)</P> <P></P> <P> 1981年8月10日調整為500元;L601電子管式由388元調整至254元。 1982年由於銷售呆滯,庫存積壓,於1月10日大幅削價。L601每臺110元,LY321、4L1每臺217元。(註意此處:“質量問題”)由於儲存過久,影響產品質量,每臺又削至120元。</P> <P> 從此國內的民用錄音機由盤式機向盒式錄音機改朝換代。</P> <P> 1978年8月,盒式單錄機由國家物價局確定零售價格,進口機芯國內組裝的,整機每臺200元,全部國產的,整機每臺190元。廣播、電視節目正在國內全面開放,錄音機開始進入各家各戶。</P> <P> 1980年9月1日,國產盒式單錄機零售價格降低20%;進口機芯組裝的,每臺銷價降為160元,出廠價為141元;全部國產的,降為120元。上海牌L316零售價由214元調至171元,出廠價由188.3元調至150元。</P> <P> 1980年10月20日零售價再次下調為120元,出廠價為106元。降價後,市場銷售轉疲為旺,繼而出現脫售。</P> <P> (國內)進口錄音機(含收錄放機)的狀況:</P> <P> 1978年底,經國家商業部同意,第壹次從香港進口盒式錄音機2萬臺,其中發到上海有4000臺,錄音機當年口岸銷價每臺200元,內外貿結算價按銷價倒扣16%。</P> <P> 1979年底,第二次進口,上海到貨的有National(松下)9P 9043N RQ2106、Sanyo(三洋)M2511,口岸地銷價每臺平均220元,內外貿結算價按銷價倒扣16%,另加2%保修費。</P> <P> 1980年9月1日,出現商品銷售呆滯,按商業部通知,銷價降低20%,其中:日本盒式單錄機每臺降為176元,香港進口的降為160元。1980年10月10日,經市物價局批準,日本進口單錄機每臺削價至120元。 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口岸地銷售價:日本三洋M1700H每臺380元,日本三洋SONY 2564每臺350元、日本AIWI RP130T每臺330元等。</P> <P> 由此,舶來品開始橫掃內陸各地,用戶也體會到了進口國產貨質量差異。</P> <P> 1984年,僅上海從日本、港等地進口收錄機計5.2萬臺。 1985年進口達到高峰期18.65萬臺, 1986年進口5.49萬臺。 1987年起國家停止進口。並形成國產收錄機外銷形勢: 上海生產的收錄機出口數量:</P> <P> 1984年為0.58萬臺。 1985年為1.49萬臺。 1986年為1.12萬臺。 1987年為0.28萬臺。 1988年為0.13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