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題1:A 小題2:B 小題3: (1)假如臣和箕子接輿壹樣,但可以有助於所敬佩的賢主,這是臣最大的榮幸,臣有什麽可羞恥的呢? (2)天下人見我因盡忠而死,所以閉口不言,停步不前,沒有人肯到秦國來而已。 小題4:①不了解秦王的決心②擔心秦王不信任自己③秦王上怕太後④下被奸臣迷惑(答出壹點得1分,四點全答出得4分) |
小題1: 試題分析:A項中“匡”應為“匡正”的意思。 小題2: 試題分析:A項中前壹個“以”介詞:用;後壹個“以”連詞:因為; B項中兩個“之”都是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C項中前壹個“而”連詞,表假設,“如果”;後壹個“而”連詞,“表順承”; D項前壹個“於”介詞,“對”;後壹個“於”介詞,與“見”連用,表被動。 小題3: 試題分析:本題首先要找出關鍵字(重要實詞和虛詞)或句式進行翻譯,壹般為直譯,除壹些帶有比喻性的詞語然後再整體翻譯,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本題應重點關註“使”、“補”、“賢”、“蹶”、“杜”、“即”等字。 小題4: 試題分析:本題解答時可根據選文第三段中“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於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臣之事,處人骨肉之間,願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問而不答者,是也”;“下上畏太後之嚴,下惑奸臣之態,居深宮之中,不離保傅之手,終身闇惑,無與照奸;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等語句得出答案。 參考譯文 範雎來到秦國,秦昭王在階前迎接他,很恭敬地行賓主之禮。範雎謙讓不肯接受。接見範雎當天,凡是看見範雎的人,無不敬畏肅穆。秦昭王斥退左右,宮中空無壹人。秦昭王跪著請求說:“先生願意教導寡人什麼呢?”範雎說:“喔,喔。”隔壹會兒,秦昭王再度請求。範雎仍說:“喔,喔。”這樣的前後三次。秦昭王長跪說:“先生不願意教導寡人嗎?” 範雎謝罪說:“不敢如此。臣聽說當初呂尚遇見周文王時,不過是個漁父,在渭水北岸釣魚”。像這樣,雙方交情是很疏淡的,可是壹次交談,周文王便立他為太師,載他壹同回去,這是他們交談很深入啊。所以周文王果然得到呂尚的輔佐之功,據有天下,身為帝王。假如當時周文王忽略了呂望而不肯跟他深談,那麽周便沒有天子的德行,而周文王武王也就無從成就王業了。現在臣只是客卿,和大王交情疏淡,而所要陳述的,都是匡正君臣的事,又處在大王的骨肉之間。臣雖然願意陳述壹片愚忠,但還不知道大王的心意。大王問了三次,臣之所以沒回答,就是這個緣故啊! 臣並非有所畏懼而不敢說。即使明知今天說了,明天就有殺身之禍,臣也並不害怕。只要大王相信並且實行臣所說的話,即使死亡,臣也不以為痛苦;即使逃亡,臣也不以為憂愁;用漆塗身,成為癩子,披頭散發,成為瘋子,臣也不以為恥辱。五帝那樣的聖人也會死,三王那樣的仁人也會死,五霸那樣的賢人也會死,烏獲那樣的力士也會死,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也會死。死,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在必然會死的形勢下,能夠對秦國稍有補益,這是臣最大的心願,臣有什麽可害怕的呢?伍子胥藏在袋子裏逃出昭關,晚上趕路,白天藏匿,到了蔆水,沒有食物充飢,跪爬著在吳國市上行乞,終於復興吳國,使闔廬成為霸主。如果臣能像伍子胥那樣進獻計謀,即使遭到幽禁,終身不再相見,臣的主張已經實行,臣還有什麽憂愁呢?箕子接輿,塗漆在身上成為癩子,披頭散發裝做瘋子,對殷楚並沒有幫助。假如臣和箕子接輿壹樣,但可以有助於所敬佩的賢主,這是臣最大的榮幸,臣有什麽可羞恥的呢? “臣所擔心的,只是怕臣死之後,天下人見我因盡忠而死,所以閉口不言,停步不前,沒有人肯到秦國來而已。大王上怕太後的威嚴,下被奸臣醜態所迷惑,住在深宮裏,不離保母師傅的左右,終身迷惑不明,無人幫助您辨別奸邪。這樣下去,大則國家滅亡,小則自身孤立危險,這才是臣所害怕的。至於窮困恥辱的事,死亡放逐的禍患,臣並不害怕。臣死而能使秦治理得好,勝過活著啊。” 秦昭王長跪著說:“先生,這是什麽話呢!秦國地處偏遠,寡人又愚昧無能,有幸承先生到來,這是上天讓寡人得以麻煩先生,保存先王的宗廟啊。寡人能受先生的教誨,這是上天福佑先生,不拋棄先王的遺孤啊。先生怎麽說出這樣的話呢!今後不論大事小事,上到太後,下到大臣,希望先生能毫無保留地指教,不要懷疑寡人”。 範雎再拜,秦昭王也跟著再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