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每年三伏天從什麽時候開始 每年三伏天有多少天

每年三伏天從什麽時候開始 每年三伏天有多少天

每年三伏天從什麽時候開始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間,是壹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歷“三伏天”。

 每年三伏天有多少天

 30或者40天。

 正常情況下三伏天主要分為初伏、中伏、末伏;壹般初伏為10天,末伏也為10天,中伏20天,但中伏每年的時間長短是不相同的,需要查歷書計算,根據庚日出現的早晚而影響中伏的長短,有些年份為10天,有些年份為20天,尤其可知三伏天的天數需要根據實際的年份進行推算,壹般為30天或者是40天。

 什麽是三伏天

 “三伏”,據說是古代秦德公最先提出的,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三伏是中原地區在壹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是壹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歷“三伏天”,即壹年當中最熱的壹段時間。

 入伏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壹天比壹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幹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沈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三伏的日期怎樣確定

 它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幹支紀日”來確定的。每年夏至日起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日起第壹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叫做“三伏”。

 “庚”就是十天幹中的“庚”,庚與庚相隔是10天,初伏到中伏的時間固定是10天。中伏到末伏的時間,由於末伏日期是定在立秋日起第壹個庚日,所以相隔的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前有四個庚日時,則中伏到末伏的時間間隔為10天;夏至到立秋之前有五個庚日時,則中伏到末伏的時間間隔為20天。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幹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幹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

 三伏天到來怎麽吃

 中醫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尤其是三伏天期間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濕癥狀更是對脾非常不利。

 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壹些酸性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麥制品、李子、桃子、橄欖、菠蘿、芹菜等。另外,中醫註重天人合壹,陰陽互補,因此,在夏季人們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盡量不吃辛辣溫燥食物。還要避免生食冷飲過度導致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