錙銖必較
錙銖必較,讀音zī zhū bì jiào,漢語成語,用來形容非常小氣,很少的錢也壹定要計較。也比喻氣量狹小,很小的事也要計較。出處《荀子·富國》。
中文名
錙銖必較
外文名
Zi Zhu Bi Jiao
出處
《荀子》
近義詞
斤斤計較,睚眥必報
反義詞
慷慨仗義
拼音
zī zhū bì jiào
目錄
1?解釋
2?出處
3?詞語辨析
4?用法
解釋
錙、銖: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單位。形容極小的差別也不放過,在極其細微的差別中決出勝負。很少的錢也要計較。形容非常小氣。也比喻氣量狹小,很小的事也要計較。錙:古代壹兩的四分之壹;銖;古代壹兩的二十四分之壹。?[1]?
出處
編輯
《明史·湯開遠傳》:“事急則鉅萬可捐,事平則錙銖必較。”?夏衍《論正規化》:“涉及個人,則睚眥必報,錙銖必較。”亦作“ 錙銖較量 ”。?[1]?
《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況妳學業日進,發達有時,何苦錙銖較量,討人便宜怎的。”《鏡花緣》第十壹回:“些須銀色小事,何必錙銖較量。”?[1]?
詞語辨析
編輯
近義詞:斤斤計較、睚眥必報?[2]?
反義詞:慷慨仗義、寬大為懷、寬宏大量、虛懷若谷?[1]?
錙銖必較的英文翻譯 to haggle over every penny; to dispute over every detail.?[2]?
用法
編輯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1]?
示例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三卷:“賢否罹害,如玉石俱焚;貪婪無厭,雖錙銖必較。”?[2]?
明·淩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壹:“就是族中支派,不論親疏,但與他財利交關,錙銖必較,壹些情面也沒有的。”
宋·陳文蔚《朱先生敘述》:“先生造理精微,見於處事,權衡輕重,錙銖必較。”
沈從文《菜園》:“他不能同人錙銖必較的算賬,不過單是這缺點,也就使這人變成更可愛的人了。”
《明史·湯開遠傳》:“事急則鉅萬可捐,事平則錙銖必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