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結過婚(雖然他不斷地與壹些富有的女生相愛),孤獨感日益加重,作為他的無能的侄子卡爾的監護人,為孩子操心並沒有使他的脾氣好轉.他舉止極其粗暴,與出版商之間的關系趨於劍拔弩張.到1819年,他完全失聰.在壹生的最後階段,他創作了壹些最偉大、最富於思想性的作品:最後五首弦樂四重奏,最後五首鋼琴奏鳴曲,第九交響曲和《莊嚴彌撒曲》.在這些作品中他超脫個人生活的痛苦而進入藝術的未來境界.雖然它們對於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在當時這些作品卻並不被人理解.第九交響曲是瓦格納的靈感的主要來源之壹;弦樂四重奏影響了巴托克;邁克爾·蒂皮特宣稱他得益自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其它作品.1826年,其侄自殺未遂後,貝多芬的健康日益嚴重惡化.翌年臥床不起,倫敦愛樂樂團匯來壹百鎊的支票,促使他提起精神寫作第十交響曲,但他已不不可能再有所進展; 醫生診斷致他於死命的是浮腫病.
貝多芬的創作並非壹揮而就,他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滿意為止.他對當時的自由思想的同情表現在《愛格蒙特》、《菲岱裏奧》及《第九交響曲》等作品中;法國大革命前不可設想壹位作曲家會有這樣的人生觀.就這方面而言,貝多芬是第壹位偉大的"主觀"作曲家:寫於1800年的《C小調鋼琴協奏曲》標誌著壹個新世紀的黎明,顯示出與古典時期的客觀性截然不同的音樂態度.所作唯壹歌劇《菲岱裏奧》消耗精力比其它作品為多.他不是天生的歌劇作曲家(總的說來,他拒絕為維也納每年寫壹部歌劇的邀請,是明智的),但他創作了歌劇的最大傑作之壹.《菲岱裏奧》提出了貝多芬最珍視的種種信念.壹位忠貞而有膽識的妻子從西班牙壓迫者手中解救自己的丈夫免於被處死;這壹題材由於在德國歌唱劇的樸素背景上展開,更為激動人心.《菲岱裏奧》與《魔笛》(據說這是貝多芬唯壹真正欣賞的歌劇)壹起成為德國歌劇劇目的基石,但其主題的普遍性超越了音樂的民族性,因此在世界各地,《菲岱裏奧》增被公認為是愛情與自由的象征.
貝多芬的許多作品,特別是中期作品(如《熱情奏鳴曲》)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往往也反映出他對現狀的不滿足.他反對保守,但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誠摯和鄉土味的純樸.思想的奔放不羈,使他不能容忍技巧上的限制,在作品中他可以對人聲和樂器毫不憐惜,如弦樂四重奏《天賦格曲》、第九交響曲的終樂章和《莊嚴彌撒曲》.從另壹方面來說,他的某些慢樂章有德國人稱之為真摯親切的靜謐之感,揭示出作曲家的另外壹面.這類音樂的最佳範例也許是《第九交響曲》和《A小調弦樂四重奏》,op.132中的慢樂章,後者是貝多芬的最偉大的、感人肺腑的感恩頌歌,是在大病初愈後寫成的.
參考度娘的~~~樓主請笑納~~